楊建國 周芬
【摘要】嘉職院國貿專業“教學公司”教學模式是在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所進行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引進企業進駐學校的前提下,設立校行企辦學聯合體——澳杰聯盟外貿學院,并依托這一平臺,在課程、師資、基地等方面開展校企深度融合,進而打造“教學公司”,本文對這一實踐探索過程進行了梳理,并從中歸納出一些啟示。
【關鍵詞】產教融合 教學公司 實踐探索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推進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應該說,自2000年左右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的高職院校就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改革,但由于種種因素,校企融合的廣度、深度亟待提升。
一、“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教學工廠”,其實質是將真實的企業生產引進校園,實現了企業實際項目運營和教師學生實踐工作能力提升相結合。在當前我國高職教育著力推進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形勢下,借鑒學習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一)“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的內涵
“教學工廠”(Teaching Factory)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Polytechnic)前院長林靖東先生以德國“雙元制”模式為基本理念,專門創設了將企業實踐環境嵌入到學校的教學環境中去,并通過教學管理、人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將二者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創設這一教學模式的起因是很多企業反應大專院校畢業生要適應工作崗位有一個過程,有時這個過程還很長,企業界進而要求學校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特征
1.適合國情:“教學工廠”教學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在全面深入研究本國國情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和積累,創設的符合本國國情的教學模式。既有別于英國的“三明治”模式,也不同于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2.學院主導:“教學工廠”的運營是由學院主導,而非企業主導,是以學院現有的教學元素(課程、實驗實習和項目安排)為基礎創設的。因此,學院可根據自身教學目標、教學手段設置學生在校(同時也是在企業)的培養過程,并可以對整個培養過程進行及時監控適修正,確保完成既定教學目的。
3.實用超前:“教學工廠”在對行業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秉持“實用”和“超前”的原則,按照企業實際使用和將要使用的要求購置教學實驗設備,使得學生“現在學的”、“現在企業用的”、“畢業時企業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竭盡所能追求學生學習與企業實際的無縫對接。
4.動態發展:“教學工廠”的教學模式是與時俱進、動態發展的,外在經濟技術等環境的變化,將促進“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的改進,學院能力基礎的強化也將促進“教學工廠”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學與企業環境的結合。
二、嘉職院國貿專業“教學公司”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的成功經驗,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于2009年引進嘉興市澳杰進出口公司入駐學校,幾年來,以該企業為依托,在校企合作模式和機制、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盡心盡力的打造“教學公司”。
(一)已有的成就:
1.建設了緊密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
在校內,以澳杰商業聯盟為為基礎,組建緊密合作型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累計新建和改造2000平米實訓場所,購買近500萬實驗實訓設備及軟件,投入45萬新建場景化語言學習中心,40萬建立跨境電商實訓平臺,全面提升了專業實踐教學技術能力;完成235平米實驗室氛圍設計、布置和展板安裝,提升了實驗實訓室職場氛圍;新增校企合作平臺(工作室12間)1000多平米;進一步加強了校企協同育人能力。在校內按照外貿業務崗位整合了外貿產品知識、生產跟進業務、產品檢驗等環節,利用紡織、機電、外貿3個分院的實踐教學資源(包括專業實習基地和師資優勢等),完成實踐教學:
2.構建了新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成立了深入協同校企合作機構澳杰商業聯盟(2009-現在)和澳杰聯盟外貿學院(2013-現在);探索實施了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2014年);構建了企業全程參與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三三制”,即(1)將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專業和工作崗位認知階段(企業全權負責實施,學校負責教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教學做一體實施,企業參與其50%教學)和跟崗實習階段(學生對接企業工作室,實操真實企業業務,企業按員工標準管理學生,專業負責協調管理);(2)30%課程由外聘企業業務骨干直接教學,保證教學內容與企業業務實際相對接;(3)30%的實踐教學內容以綜合實訓形式進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全面把握外貿業務的能力,提高學生崗位工作能力:
3.夯實了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功能
專業構建了校企深度合作平臺:澳杰企業聯盟外貿學院,打造了“外貿平臺+工作室”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了學生認知實習、實踐教學、跟崗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一條龍人才技能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便于專業對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把控和學生管理,解決了傳統實踐教學管理松散無序的狀態,提高了實踐教學效率和學生技能培養效果:
4.深化了課程等教學資源建設
專業以企業業務流程為綱,重新梳理課程教學內容,編排教學進程。完成省精品課程《國際貿易核算》課程建設、8門校重點課程及8門網絡課程建設,完成國家規劃教材《國際貿易實務實訓教程》、《國際貿易核算》等5部、省重點教材《進出口報關》等3部、《外貿跟單實務》、《外貿函電》、《國際貿易核算實訓教程》等4部優秀校本教材,完成學徒制培養項目指導書10部,形成校企共同人才培養管理制度體系2萬余字,建設一批實踐教學配套實訓指導書等實訓材料,自主設計開發了自主學習測評軟件2套、專業競賽軟件1套。
(二)即將進行的改革與探索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在未來幾年明確提出打造“教學公司”的專業建設目標。即以澳杰企業聯盟外貿學院為平臺,以學院組織人事、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相關制度為準則,逐步完善合作辦學有關的體制機制,將澳杰企業聯盟外貿學院打造成有知識管理、組織性學習及學習型組織結合而成的教育與生產經營一體化的實體,努力完善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校行企聯合辦學制度體系,在現有的澳杰聯盟外貿學院的基礎上全方位營造公司化的實踐教學環境的新的辦學理念。形成真實的公司環境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學校、實訓基地、企業三位—體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具體有這樣幾個要求:
1.學生即學徒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進入到教學公司,進行以真實的外貿訂單為任務驅動的國際貿易實務、跟單、單證、報關、報檢、貨代等外貿業務鏈的跟崗實習,培養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習慣,職業能力;
2.課程即項目
修訂現已形成的現代學徒制項目化課程,堅持企業業務即是學習內容的原則,采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共同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和手段等校企深入融合模式,協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3.教師即項目經理
專業教師兼具雙重身份:既是專任教師,也是公司項目負責人(企業與學校實現人員互聘共用),既是學生的課任老師,也是學生的實習指導教師。建立工作室企業指導教師準入機制(具備5年以上外貿從業經驗的業務骨干,并通過兼職教師崗前培訓合格者,才能承擔學生的業務指導任務);實施企業指導教師激勵機制,實施專任教師外貿工作室輪崗機制(每個專任教師必須對接工作室);
“教學公司”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深入公司,參與公司生產經營實際,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以外貿訂單為驅動,整合并拓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具有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復雜多變的實際工作環境之中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的機會,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受企業歡迎的真正實現與企業崗位無縫對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4.職場即教室
課堂與企業工作室合二為一,即實現教學在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下進行,真正實現工學融合:工作即學習、學習即工作,通過直接參與式學習企業真實業務,提升“教、學、做”的內涵,實現教學與外貿業務的直通互聯。
5.教學評價即企業評價
在現有的澳杰企業聯盟外貿學院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探索完善企業行業深度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建立專業教學評價行業專家庫、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內容共同討論,教學效果共同評價等。
三、實踐探索的啟示
(一)產教融合,關鍵是互惠共贏
高職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乃至產教融合的道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實踐中,往往容易形成學校方一頭熱的情況。因此,要將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冷靜思考,敏銳發現校企合作的共贏點并有效切入,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點,比如嘉職院國貿專業引企入校,對當時規模不大的企業來說,省了辦公場所的租賃費用,合作一段時間以后,企業又覺得學生到企業工作室進行實踐,企業員工招聘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組建校行企聯盟后,又收到了規模效應,等等。這樣,學校、企業、學生各取所需,真正實現共贏,自然就產生了深入探索的動力。
(二)產教融合,還需要營造氛圍
嘉職院國貿專業的這一實踐探索,作為新生事物,有其創新性和獨特}生,其實踐教學模式“外貿平臺+工作室”等探索舉措屢次被中國教育報、浙江教育報、浙江在線、嘉興日報等官方媒體廣泛報道,并接待校行企參觀交流300余人次。浙江省教育廳、嘉興市政府等有關領導頻頻前來考察指導,這對學校、企業、學生都是很好的激勵,形成了很好的輿論氛圍,也有利于這一實踐探索的深入開展。
(三)產教融合,最終要結出果實
任何探索實踐,如果沒有成果,則探索難以持續。嘉職院國貿專業這一探索,結出累累碩果:畢業生就業率每年都在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在80%以上:畢業生起薪2800元以上,高于全省專業均值;學生各級職業技能競賽成績不斷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教師教科研、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合作企業規模不斷增大,業績顯著提升……這些既是辛勤耕耘導致的收獲,也是教學模式改革深入探索的持續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