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十尹 李俊麒 鄭可璇
【摘 要】民族地區是我國深度貧困的集中地帶,致貧原因復雜,常規減貧手段的效果有限。而青海省化隆縣的拉面經濟經過20余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減貧效果,為我國進一步打好脫貧攻堅戰開辟了一條新思路。本文以化隆縣“拉面經濟”發展為例,度量其對當地減貧的帶動作用,并從生活水平、經濟、醫療健康、教育多個維度,運用雙界限測度法進行量化測度,對比分析出拉面經濟對多維減貧的作用,是學術界多維扶貧的案例補充。
【關鍵詞】民族地區;減貧;拉面經濟;多維貧困;雙界限測度法
一、前言
民族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其貧困特征呈現為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等特征。中國貧困問題很大程度上已轉化為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因此民族地區減貧工作已成為中國減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少數民族的減貧工作需契合少數民族的發展模式,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特殊性需求。
化隆縣是我國國家級貧困縣,所以筆者選取青海省化隆縣群科鎮作為調查點,研究群科鎮拉面經濟的發展情況,在多維貧困視角下運用雙界限測度法對其減貧效應進行定量分析。
二、調研地概況
1.化隆縣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縣內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其中回族占55.6%,藏族占18.84%,漢族占18.96%,撒拉占6.45%,其他民族占0.15%。化隆縣是農牧結合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全縣總耕地面積為54萬畝,人均耕地不足2.3畝,可利用草場面積287萬畝,農牧業生產基本靠天吃飯,農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化隆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44個,貧困人口9640戶36327人。2016年有27個貧困村退出,7212人脫貧。
2.群科鎮
截至2016年,群科鎮共建檔立卡貧困村10個 ,貧困人口3647人。下面為群科鎮2016年扶貧攻堅脫貧計劃表,計劃在2020年之前全面完成脫貧任務。
3.團結村
下表為團結村具體情況:
三、多維貧困指數及測度方法分析
1.測度方法介紹
本文采用的多維貧困指數 M0借鑒了MPI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的計算方法。MPI 由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和牛津大學于 2010 年合作推出。測度方法運用雙界限測度方法在貧困測度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它首先選擇每個維度的貧困線以確定個體在各個維度的貧困狀況;其次選擇維度貧困的臨界值,將一個或多個維度處于貧困狀態的個體確定為貧困者。
2.維度與指標的選取
3.實證分析
(1)多維貧困狀況分析
把9個指標綜合成一個單一的多維貧困指數M0,團結村計算結果見下表。其中, K取值越高,M0和H越低,但A越大。目前,學術界對 k 取值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選取以k0.3≥為標準。
對上表團結村多維貧困指數的變化分析可看出,隨著K值的增加,多維貧困指數和貧困發生率呈下降趨勢。以K=0.3為例,多維貧困指數由過去的0.74降為0.39,幅度為47.30%,降低比例較大;多維貧困人口發生率也由過去的100%降為78.72%;平均被剝奪程度也由過去的0.74降為現在的0.50。可見隨著拉面經濟的發展,當地多維貧困的減少卓有成效。
(2)多維貧困按指標分解
表4顯示了團結一村各指標的貧困對多維貧困指數 M0的貢獻。不同k取值下的指數貢獻率的結果大致相同。以k=0.3為例,七八年前,9個指標中,人均純收入對多維貧困指數貢獻最大為35.60%。其次是村民受教育情況,約為16.839%;醫療狀況的貢獻率雖大于其他用水住房的貢獻率,但仍較小。可見團結村早期的貧困主要由收入、教育條件等生活條件所引起。但分析2017年數據,多維貧困指數貢獻率發生了大變化,人均純收入的貢獻度仍居第一,但減少的幅度也較大。醫療狀況指標超過教育指標,成為致貧新因素。
(3)多維貧困減貧效應的比較分析
筆者選取化隆縣少有的不以拉面為支柱產業的牙十尕鎮二塘村作為對比,發現多維貧困發生率H 從過去的 100% 下降到2017年的 94.286% ,僅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平均剝奪維度數下降程度小。七八年前平均5.56個指標處于貧困狀態,而2017年平均4.795個指標處于貧困狀態。過去人均純收入對多維貧困指數貢獻最大,占比34.682%;生活項的五個指標占比總和達34.683%,與經濟幾乎一致,超過1/3;教育項對全體指數貢獻為16.763%;可見該存早期貧困是由收入和生活質量低的原因引起的。2017年,其多維貧困指數貢獻率變化不大,單一經濟問題依舊存在,生活各方面的問題仍舊突出,各占32.172%、34.316%。該村經濟結構變化小,教育方面甚至有了惡化,說明經濟的發展未帶動其他指標的增長,其依舊處于深度多維貧困中。
(4)總結
通過對團結村和二塘村進行對比分析可知二塘村的整體發展較落后,團結村的減貧情況更顯著。團結村的多維貧困指數貢獻程度、分布與二塘村差別較大,前者體現在生活指標貢獻率下降,經濟收入穩定,住房用水得到改善,但醫療問題較突出;后者仍以經濟收入和生活指標為主,發展落后。
四、原因分析
從團結村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拉面產業準入門檻較低,對資金的需求也較少,村民較多的參與其中,對農村帶來的最大的改變便是農民收入的提高,及隨之而來的生活條件的改善。2016年第三季度,化隆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195元,其中拉面經濟收入占55%,以上數據分析也充分證實了拉面經濟對當地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
拉面產業的發展使得收入的增加具有廣泛性,大部分的家庭從中受益,住房條件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提高,且村民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觀念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其文明意識、法制意識、開放意識得以增強,更為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可見目前的貧困已經不再是單單的經濟貧困,貧困具有更多的維度。
五、結語
貧困問題一直是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啟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波瀾壯闊的反貧困征程,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特色扶貧開發道路。而我國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尤為突出,基于多維貧困的民族地區減貧效應的研究已非常緊迫。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貧困地區干部的考核重點由原來單一GDP轉到多維減貧指標上。青海省化隆縣拉面經濟的發展是多維減貧領域里的一個很好的范例,其經驗值得其他貧困地區借鑒。創新減貧機制,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特色減貧道路才能實現真正的減貧、脫貧,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李俊杰,李海鵬.民族地區農戶多維貧困測量與扶貧政策創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 學學報,2013,33(3):127-132 .
[2]葉初升.多維貧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進展[J]2010.7.
[3]胡冰,韓永春,韓英祿.“拉面經濟”:青海扶貧抓特色[N].金融時報,2016-3-22.
[4]OECD.2010. “Economic Surveys:China”2010.6 Paris,France.
作者簡介:
胡十尹(1996—),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族: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學本科金融學專業學生。
李俊麒(1998—),女,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族:漢族,中央民族大學本科金融學專業學生。
鄭可璇(1998—),女,浙江省蘭溪市人,民族:漢族,學歷: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