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中
摘要:科學教育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隨著新課改提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就成為科學課程的重要學習方式,能夠發揮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探究興趣與探究欲望。本文主要以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為例,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教學;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科學這門學科的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探究性,但是學生要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就需要學生在這一學科的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自主性,讓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和主動學習知識,而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但要真正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還需要教師積極采取有效的對策。
一、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的基本現狀
科學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不少學生對科學學習抱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少的教學問題。其一,雖然不少學生對科學學習抱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卻并不高[1]。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夠強,或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夠吸引力,不能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其二,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時,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能夠為學生提供的親自動手的機會并不多。也有些教師沒有注重在學生親自動手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若是不及時糾正錯誤,則很難提高學習效果。長期下來,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很少體驗到成就感,就難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科學知識,也就很難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其三,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教學元素,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教師忽略了高年級學生的實際特征,很難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在這樣的教學現狀下,科學教師要注重充分考慮高年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采取有效的對策,優化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著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探究科學問題的興趣與欲望,讓學生能夠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切實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以生活日常現象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許多科學現象,而小學高年級科學教材中也存在不少與學生的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的內容。若是教師能夠引入生活元素,在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則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來。高年級的科學教材內容比中低年級的科學教材內容更加復雜,若是引入生活日常現象,可以讓學生更多地認識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觸及的科學知識,并且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2]。比如在“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生活日常現象:“我們都很熟悉米飯的味道,若是長時間咀嚼米飯,可以發現口腔內的米飯有甜味。”這一生活日常現象可以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米飯在長期咀嚼的過程中會發生的化學變化。米飯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若是與碘酒相遇,就會出現顏色變化。因此,學生就可以自主根據這一特點來檢驗米飯中的淀粉。雖然在小學階段,一般不會深入探究物質的化學反應,但是卻仍舊可以利用學生對化學變化產生的現象的興趣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將科學課的室內教學延伸至室外教學
以往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多數都局限于室內教學。但是實際上室外有許多教學資源等待著教師和學生去挖掘,進而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因此,教師可以將室內教學延伸至室外教學。這一教學舉措本身就符合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將室內教學延伸至室外教學,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科學資源來展開科學課的教學活動。比如在“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室外場地上尋找自己想要觀察和探究的昆蟲,比如螞蟻、蜘蛛、蚜蟲、甲殼蟲或者蝴蝶等等。這些科學探究素材是課內教學難以為學生提供的,而學生需要借助這些昆蟲來進行科學探究學習。因此,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室外環境中自主選擇科學探究素材,然后借助放大鏡、紙和筆等等學習工具,圍繞著自己選擇的昆蟲進行觀察和探究。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將放大鏡下昆蟲的世界表達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尤其是室外環境開展教學活動,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通過獨立觀察和自主思考,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高年級科學教學
在小學高年級科學教材中,還存在一些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難以在生活中接觸到。教師需要采取多媒體技術來輔助這部分內容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形象特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學習興趣[3]。比如在《地球的衛星—月球》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呈放月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動態運轉畫面,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探討地球和月球在運動方式、引力大小、體積大小以及表面特征等等之間存在的不同。同時,教師也可讓學生搜集關于月球的傳說,又或者讓學生搜集關于月球的古詩詞,從中挖掘一些月球的主要信息,增強這一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高年級科學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比較差,很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利于讓學生自主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能,也很難使其樹立起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要積極采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教學策略,讓小學生能夠突破被動學習的障礙,轉而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小學高年級科學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5
[2]趙靜. 結合高年級學生認知特點 提升小學生科學實驗素養[J]. 遼寧教育, 2017(15):19-20
[3]吳鎮海. 小學中高年級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 2017(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