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課堂打造成充滿活力、暢所欲言、彰顯個性的空間,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天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是課堂教學走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關注學生;整合教材;巧用課件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課堂打造成充滿活力、暢所欲言、彰顯個性的空間,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天堂。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呢?下面談談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 關注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是課堂教學走向成功的關鍵。學生在每一天上課前都是有知識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學生今天的學習起點,經過師生40分鐘的勞動,學生也是有學習終點的,這終點與起點的差就是這一節課的時效性。這個差越大,時效性也就越高。那么,課前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次新課之前,我都要先了解學生,我分別找兩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兩個學困生,提前問一些問題,在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的前提下精心備課。課堂上,我更是時刻關注學生情感,用孩子的眼光、心理來思考課堂,讓他們輕松地走進課堂,暢所欲言,快樂學習。
例如,在前一段時間教學五年級《因數與倍數》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學,自學完畢我提出要求:寫出7的倍數,幾乎所有孩子都迅速拿起筆認真地寫起來,唯獨一個孩子就愣在那兒,這孩子特聰明,我就笑著問:“你為什么不寫?”
“老師,你又沒說寫到哪,怎么寫?”
他話沒說完,其他所有孩子都立刻放下筆,異口同聲地說:“對呀,老師你沒說寫到哪呀。”
然后我就問:“我為什么要說寫到哪?”
“寫不完呀”
“那也就是說,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怎樣的?”
“無限的!”
“7有沒有最大的倍數?”
“沒有”
“那其他的數有沒有最大的倍數?”
“都沒有”
就這樣,在我及時關注學生、了解一個學生所想的情況下,讓全班學生很容易地發現了一個數的倍數的特征。有時可能課前挖空心思要突破的一個難點,課上孩子的一個說法就能讓你豁然開朗。但有時即使做了這樣那樣的了解,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孩子的思維。所以,當我在課堂上不知道學生說什么的時候,我就會問:“他說的是什么意思?誰聽明白了,和我們說說。”“這是他的意見,誰能再跟我們講講。”
“這是誰誰的想法,你聽懂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這時,孩子經歷的心路歷程是什么,自己的想法先不說,要把人家的東西想明白,再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問題解決了,興趣、能力也都有所提高。
另外,經過師生四十分鐘的勞動,下課時一定要關注孩子學會了什么,即這節課的知識終點是什么,時效性怎樣。因此,每節課我都讓孩子談談收獲,說說自己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關注學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件事,只有充分關注學生,才能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才能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時時感受和體驗成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 整合教材
《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使用提出建議:“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新課標的教材注重知識的發展、探索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教材的編寫也受到地域、體系、課時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融入自己的智慧,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出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教材創設了“誰來罰點球?”的問題情境,而對農村孩子來說罰點球并不是每個孩子都了解的。教學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整合,設計了“哪杯糖水最甜?”的問題情境:
課件出示三杯糖水
師:你能判斷出哪杯糖水最甜嗎?(生判斷)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生說判斷理由)
師:怎樣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哪杯糖水最甜呢?要知道什么條件?
生:有多少糖。
課件出示含糖量。
師:是不是糖最多的這杯最甜?(生:不是)
師:還要知道什么條件?
生:有多少水。
課件出示糖水量。
師:請在同學們小組內算一算,比一比,看看哪杯糖水最甜。
生討論算法后,獨立計算。
指生匯報:應先算出糖占糖水的幾分之幾,然后比大小。
生說計算及比較過程,師板書:
7÷25=725=28100
11÷50=1150=22100
5÷20=520=25100
所以:1號杯最甜。
師:怎么現在這么好比較了呢?
生:分母都是100。
師:28100表示什么?
生:糖占糖水的28100。
師引導學生說另一種意義:把糖水看作100份,糖占其中的28份。
分別指生說22100、25100所表示的兩種意義。
師:像這種分母是100的分數還可以寫成另一種形式,有會寫的嗎?
指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28%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百分數。
整節課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興致高漲地認識百分數,體會百分數的優點,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同時,也滲透了“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 巧用課件
《新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可以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的探究新知。例如:
一年級學習連減,公交車上有8個人,到八里橋站,從前門下車1人,從后門下車4人,問公交車上還有幾人?同學們都知道還剩下3人,因為剩下的3人在課本上,同學們看得清清楚楚,是看到的3人,而不是算出來的3人。所以說這是一種靜態的全直觀教學,條件和結果都已經呈現,孩子不用計算,不用動腦,從圖上一眼就能看到結果,孩子們會感到連減學習沒有意義,無需動腦。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的半直觀教學,就是結果不要讓學生看到,要讓他們算一算。教學中,我先給一年級的孩子呈現一輛車窗拉上窗簾的公交車,告訴孩子公交車馬上要從起始站出發,有一些人上車了,孩子們跟老師一起數,共數了8個人,一年級的孩子很樂意和老師一起數數的。然后告訴孩子們,八里橋站到了,做成動態的從前門下車1人,又從后門下車4人。然后提問:你知道公交車里還有幾人嗎?孩子們列出算式8-1-4=3(人),得出的答案是自己動腦計算出來的。這樣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養成積極動腦思考的好習慣。在學生計算出得數之后,我又設計成動態的形式把公交車的窗簾拉開,讓剩下的3人展示出來,讓孩子深信不疑:果然車上就剩下3人了,我算對了。此時此刻,孩子們不僅在不知不覺之中懂得了計算要檢驗,而且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覺自己是很棒的,因為我計算的很準確,孩子的自信心也自然的逐步建立起來。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形、情、境、理融于一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是每一節課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共同追求。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彰顯,言說才能得到充分表達,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最全面的發展和完善。
作者簡介:尹雪艷,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靈璧縣靈西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