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朗讀能力不強,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要及時地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探究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朗讀時間不足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時間不足的現象。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分析課文內容,講解文章寫作技巧等方面,留給學生的朗讀時間少之又少,只是讓學生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大體地了解課文所講內容,教師未考慮學生是否讀懂便開始進行講解,嚴重限制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二)缺乏有效指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進行朗讀時,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讀課文,但對學生朗讀的語感缺乏指導;使學生不能準確地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的環境下應有的語調,從而朗讀時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的表達。
(三)朗讀目的不明確
在小學語文課堂朗讀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朗讀時缺乏重點,沒有明確的目的,朗讀形式較為單一,導致學生朗讀時看似熱鬧,但對文章的重點部分卻沒有讀懂讀透,讀完后不知道自己讀的是什么,明白了什么。這樣不僅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又導致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
(四)缺乏有效的評價
學生在完成朗讀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是簡單的“好”或者“不好”,使學生也不清楚自己好在哪里,差在什么地方,從而不能很好地進行改進,嚴重影響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朗讀教學中不斷豐富課堂內容
首先,教師要想從根本上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從實際出發,充分結合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而制訂出盡可能符合教學現狀的朗讀教學方案;在教學方法的制定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起學校的教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朗讀空間。其次,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還應該不斷延伸,而且在延伸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脫離教材,而且保證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而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充滿興趣,進而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最后,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也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如此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開放式閱讀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在小學語文朗讀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展朗讀,從而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學生能自主地融入課文情境中,使語言文字變得更加形象化,進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故事是什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感情,你認為這篇文章中最感人的細節是什么,有哪位同學可以有感情地向全班同學朗讀這篇文章?”教師在提出這些問題以后,可以讓學生們自由進行分組,并對這篇文章進行朗讀,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點評,教師進行巡視,并對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解答。
(三)合理訓練,充分發揮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的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同時還能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從而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小學語文知識。比如,在日常的朗讀訓練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每天所寫的日記朗誦出來。對于踴躍表現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鼓勵,這樣能夠促進更多的學生愿意在課堂上進行朗讀訓練。同時,對于某位學生所寫的日記,教師可以適當地帶領大家對其當時情景以及心情進行揣摩,這樣能夠充分地調動大家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長期的堅持,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養成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隋本忠.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朗讀教學[N].發展導報.2019-03-19(021).
[2]栗國平.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要有實效性[N].發展導報.2018-10-26(024).
[3]曹慧琴.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探究[N].發展導報.2017-11-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