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摘 要: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無論是演唱歌曲還是鑒賞藝術,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難得的體驗美學的機會,可以使他們在音樂課堂獲得審美熏陶,豐富情感體驗,感知審美情趣,并且發自內心地抒發音樂美感。因此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對學生美育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培育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這是當今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情趣;核心素養
音樂本身是一門情感豐富、傳播美育的藝術學科,它在培養學生良好核心素養教育中發揮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挖掘不同類型、不同題材音樂作品中的審美要素,通過唱歌、表演、器樂、游戲、鑒賞等多樣音樂活動,啟發學生從中感悟音樂美、理解音樂美、創造音樂美,并且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實現美的熏陶與精神的升華,這就是當今小學音樂教育中非常關鍵的美育任務。有關小學音樂教育對學生美育的影響以及音樂美育的具體實施形式,以下從四個方面切入探討。
一凈化心靈,培育審美情趣
音樂能凈化心靈,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審美作用;打造有效的小學音樂課堂,既能豐富小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陶冶情操、熏陶情感、深化感知,進而培育小學生美好的心靈,使他們今后以美的心態去創造美好的社會。例如鑒賞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時,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美妙的音樂,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皎潔的明月、平靜的江水仿佛就在眼前,再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音樂形象,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另外演唱歌曲《咱們從小有禮貌》《好孩子要誠實》等,這些既鍛煉了小學生的演唱技巧,培養自信心,更用音樂與歌聲教會他們如何講文明、懂禮貌,如何保持誠實勇敢的優良品質。這樣的音樂作品顯然有利于凈化心靈,由淺入深地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寓教于樂,體驗審美熏陶
美好的事物總能給人們帶來歡愉,美育的過程自然應是充滿趣味性和愉悅性的。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握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他們思維敏捷,樂于表達自我,對于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具有強烈的探究參與欲望。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體驗獲得審美熏陶,提升音樂認知水平,調動創新思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審美態度,樹立科學價值觀。例如學習兒童歌曲《做個好娃娃》時,按照以往的教學形式,老師帶領學生試唱,學生枯燥地背歌詞,這顯然抑制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我嘗試轉變思路,創新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我與學生一起展開激烈的討論,列舉當今和諧社會的公共道德條款,并讓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大家共同參與表演,演繹“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草樹木”“待人有禮貌”“樂于幫助他人”等故事情節,在動聽的音樂背景下,在惟妙惟肖的音樂表演中,大家仿佛身臨其境、耳聞其聲,在愉悅的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熏陶與精神滿足。
三滲透德育,升華審美思想
音樂課堂是開展美育的主陣地,而美育教育要與德育教育相結合,通過優美的音樂作品熏陶學生、感染學生,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培養積極向上的思維品質。例如小學音樂教材的相關曲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愛我中華》等都是最佳的愛國教育素材,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有感情地演唱這些歌曲,挖掘歌曲中蘊含的深刻思想;通過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從音樂選題切入教學,這符合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也能讓小學生對學習音樂充滿濃厚的興趣,無形中升華了審美思想。
四豐富實踐,抒發審美情感
藝術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真正有價值的音樂教育不能脫離實踐。應將音樂與生活有機結合,在豐富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中滲透美育,激發學生抒發審美情感,促進個性化成長。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緊密圍繞新課標的基本思想,在備課過程中開動腦筋,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事件,感知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從中發現美、創造美,順理成章地完成美育任務。例如學習歌曲《春天的歌》時,為了調動他們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感悟,我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思路,將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美,真實地感受《春天的歌》中描述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贊揚美好的春天。一邊擁抱大自然,一邊帶領孩子放聲歌唱,這樣的教學過程極富感染力,學生既掌握了音樂知識,又激發了內心深處的審美情愫,在演唱與鑒賞中抒發了審美情感。
總之,音樂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美育元素,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美育、德育,因勢利導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道德情感、塑造高尚人格,進而推動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在繽紛多彩的音樂世界感知美、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這才是現代音樂教育的獨特之處。
參考文獻:
[1]王永媛.美育教材建設重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粵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9(8):50-56.
[2]俞婧.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4):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