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樂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社會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現在很多高尖端的科技都是掌握在人才的手里,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具有高度的道德精神與法律精神,不研發危害人類的科技。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以從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要求,讓學生在人生之路上光明前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與學;分層教學
2016年初,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并在秋季投入教學中使用。這看似只是一次小小的改名,實質上體現了國家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關注,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國家依法治國戰略的積極回應,使得法治教育融入義務教育的每一個階段,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法治觀。
一、農村方面存在的教育問題
從義務教育實施以來,素質教育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然而在前幾年,農村的很多學校依然打著“知識改變命運,分數才是硬道理”的旗號,對學生實行封閉式管理與軍事化訓練。在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農村,家長充分認可學校的做法,甚至有些家長還積極配合學校,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應試教育中逐漸被
抹殺。
砥礪奮進的五年,國家對農村地區加大了扶貧的力度,使得農村地區基本脫掉了貧困的帽子。農村經濟條件好了,家長自然就關注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網絡的迅速發展,也讓家長與學校看到了農村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前家長的愿望就是“培養一個大學生,好改變家里貧窮的境況”,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漸漸好起來了,家長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農村學校也看到了應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再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在教育教學中灌輸道德與法治的思想,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成長、健康
成長。
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農村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關注到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學生的差異出發,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道德與法治》的教授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自我覺醒階段,是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關注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形成全面、健康的自我認知。同時初中生的個性心理正在逐漸走向成熟期,《道德與法治》中的課程,充分關注到了初中生心理、生理的變化。教師在教授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理上的變化,促使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化,培養學生逐漸成為一個能夠獨立面對社會的人,去掉父母的保護色,勇敢地走進周圍的現實世界。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教學與教材教學,而是要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展現出來。例如,李老師是2班新來的班主任,同時也是教授《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李老師一上任就讓學生眼前一亮,同時也“苦不堪言”,刷新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傳統看法。李老師經常在課間的時候把正在做作業的學生“趕”到教師外面去曬太陽,還讓學生設計一次公益募捐活動的方案,讓學生模擬一場在聯合國的發言,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場辯論賽……學校很多老師都在議論李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些年長的老師看不下去了,開始來勸導李老師安心教學,從各方面舉例子教導李老師如何當好一個班主任。李老師只是淡淡一笑,在老師的議論聲中,她又開始研究分層教學。現在她的時間越來越緊迫,她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兼顧班上每個小組的合作情況。班上的任課教師看她太辛苦了,就建議她少“折騰”,還說:“你不必每個學生都關注到,那樣太累了,也沒有太大效果。你就關注大多數學生就可以了,不必那么費勁的。”李老師也只是淡淡一笑,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在經過幾個星期的時間后,李老師發現教學方法還可以再改進,在新的教學方法下,學生自主進行總結,寫下學習的所思所想所得。又過了幾個星期,李老師發現學生越來越活潑,思維也越來越清晰,在作業中常常能另辟蹊徑,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三、《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從教材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滲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師的引導下,小麗關注起了自己的變化。從小學升入初中,學校離家更遠了,同班同學中很少有一個村子里的了,重要的是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改變了。以前發現自己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能拿到一個好成績,現在不僅要認真聽講,課余時間也要多看書、多思考。身體好像也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讓小麗感到不安,為了不讓新同學嘲笑自己,小麗很少說話,也總是勾著背走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小麗知道了很多關于身體變化的知識,原來那只是成長階段的一部分。在教師的引導下,小麗逐漸認識到正確的自己,她為自己的變化感到驚奇,同時也能用科學的知識解釋自己的變化。小麗同時也走進了周圍的環境中,她發現《道德與法治》中的很多案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
原型。
今年十九大的順利召開,為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培養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農村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比較薄弱,教師要充分學習十九大報告,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的變化。
參考文獻:
徐楊.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