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駿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大學生與教育環境的互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充分調動不同層級的環境系統要素。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文化氛圍缺失、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創新創業教育支持系統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快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建設,著力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發展文化環境,加快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進一步優化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系統。
關鍵詞:生態系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12-0079-04
創業教育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至今已有近80年的發展歷史。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就已經有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專門研究了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問題,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相較而言,雖然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起步較早,但教育實踐的起步則比較晚。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在各類高等院校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然而,由于國內教育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積累不同步,導致很多高校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目標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質量不高等,更有甚者,一些高等學校內還出現了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化、表面化、一陣風等不良現象,不僅浪費了大量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錯失了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大好機會。因此,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是現階段開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局面的緊迫任務。
一、生態系統理論框架下的創新創業教育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大學生與教育環境的互動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類個體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中。個體的存在與所處的環境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環境與個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有賴于周圍環境中的各類資源要素,人類個體身心才得以成長和發展。在人類個體的實踐活動影響下,環境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存在于環境中的個體,不是僅僅受環境因素擺布的“提線木偶”,而是擁有自我意志、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的鮮活生命,相應地,環境也不是呆板僵化的客觀因素的合集,而是會隨著人類個體的實踐活動而發生改變的動態系統。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是交互的、雙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在高校校園中開展的教育活動,其基本特征契合生態系統理論所揭示的個體發展與環境要素之間的互動規律[1]。在生態系統理論的框架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大學生與教育環境的互動。高校為大學生個體營造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優良,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就高,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就相對容易。反之,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就低,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養成就更為困難。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將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要懂得調動環境的力量來熏陶、影響大學生。
(二)創新創業教育要充分調動不同層級的環境要素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影響人類個體發展的環境并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從范圍上來劃分,由大到小,環境可以分為宏系統、外層系統、中介系統、微系統四個基本層級。不同層級的環境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這四個系統又可以根據與人類個體發生關系的方式分為直接系統和間接系統。宏系統是指個體生存于其中的宏觀系統,如國家、社會系統、文化系統等等。外層系統是指不與個體發生直接關系,但環境中的要素對個體成長有重要影響的系統,如父母的工作、學校的管理機構、教育主管部門等等。中介系統是指兩個或多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如父母和鄰居、家庭和學校、友伴之間的關系等等。微系統是指與個體成長緊密相關的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等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其教育活動牽涉范圍廣、關聯因素多,在生態系統理論的框架下,一方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注重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大、中、小環境的優化,充分調動全校范圍內各類有利于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環境系統要素,從而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形成有力支撐;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內不同層級的環境系統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積極協調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層級環境系統之間配合得更加緊密高效,同時保持良好的互動協作關系和高度的一致性。
二、生態系統理論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分析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文化氛圍缺失
從整體社會文化環境層面來看,一方面,由于封建時代形成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在當代中國社會仍然盛行,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常常灌輸以做官、做管理者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社會城市就業壓力大、生活成本高,很多家長都希望子女在大學腳踏實地地學習文化知識,畢業后能有一個穩定體面的工作,保證衣食無憂。對于需要巨大投入、風險較高、前景不明確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并不十分支持。總體而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從高校自身來看,一方面,由于長久以來高等教育深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考試成績是評價大學生個體學業優劣的核心指標,學生必須從思想和行動上把學習專業知識擺在首位;另一方面,對大多數高校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僅僅是常規教育體系的補充,是否需要接受該教育,學習到什么程度,對大學生的學業影響不大,因此并不屬于重要、緊迫的問題,大學生群體也就沒有積極參與的動機,所以高校校內也缺乏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氛圍。
(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質上就是影響大學生個體創新創業素質養成的中介系統,作用是調動高校內的各類教育資源,以某種模式組織起來,從而形成教育大學生的整體系統[2]。因此,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內容。然而,當前很多高校的創新創業體系還很不健全,導致高校教育工作者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卻沒有能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素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目標導向不清晰。很多高校在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時沒有仔細研究教育目標和具體方向,存在為教育而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搞成精英化教育的問題[3]。第二,師資隊伍建設薄弱。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起既具有深厚創新創業理論素質,又具有豐富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導致相關教育活動只能停留在基本的知識講授、理論分析層面,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幫助不大。第三,課程體系不完備。創新創業實踐涉及的專業領域很廣,因此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完備的課程體系支持,但很多高校由于缺乏相應的教育資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無法實現全面覆蓋,導致大學生在一些相關領域缺乏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