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悅航


摘 要:集合與簡易邏輯的關系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探索性問題、補集思想、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四個方面,探討了高中數學中集合與簡易邏輯的相關問題。首先是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本質上的了解,這樣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會更為簡要,本文通過相關的理論知識,分析了相關的集合例題,以期為廣大高中生學習數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集合;簡易邏輯
集合與簡易邏輯之間的關系作為學習數學知識最為基礎性的一點,要想在之后的學習中得到更為充分的運用,就應該通過具體的例題,應用常見的數學思想來解決集合之間的相關問題。我們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應該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通過掌握不同問題之間的潛在聯系,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一、探索性問題
首先是探索性問題,在做題的時候,遇到某一道條件不是特別明確,且結論也不夠清楚的問題時,應該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相關信息進行適當的觀察與判斷,并從中探索與猜測出必要的條件。查看條件與最后的結論之間是否是相互成立的,例如已知的條件是 還有條件 ,如果題目的要求是要求得實數a的值?那么分別利用這兩個條件,作為構造性命題,將其判定為“若A則B”,所構造的原命題就是真命題,對兩個已知條件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如果實數a選擇為4時,那么A就為p,B就為q,所以對應的命題就是若p則q。從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知道解題的關鍵就在與要掌握兩個命題之間的特征和關系,從而計算出實數的確定值。對于結果不明確的開放性探索題時,只需要找到某一個點,并說明這個結論是已經成立的即可。除此之外,在計算集合關系的時候,需要根據元素的性質,對題目中已知的各種信息進行統一化的收集和處理,從中探索出正確的答案。[1]
二、補集思想
對于部分結合問題,在解答的時候,如果僅僅從某一個角度出發,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一方面是對這道題的解題思路不夠明確,不知道該從哪個方面開始分離,另一方面是需要考慮到的客觀因素過多,要對各個點進行全面的分析,計算的量多,無法提升解題效率。這時候,就可以使用“補集思想”進行解題,將復雜的數學題盡量簡單化。例如在 小于且等于1的時候,m為何數時,方程x2-x+m=0沒有實數根?假設將全集設置為R,一個集合中m是方程無實數根的取值,另一個集合中m是方程有實數根的取值,然后對方程進行變形處理,如果方程有實數根就得到m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1/4.所以,最后得出的結果為m大于1/4或者是m小于-2,方程x2-x+m=0沒有實數根。如果從正面求解,在 小于且等于1的時候,通過方程要得出m的取值范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適當的對方程進行變形,設置全集,會加大整到題目的運算量。在分析這類型的數學題時,還可以通過二次函數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后列出關系式,但是這需要更為深厚的數學基礎,所以運用補集思想更為簡單方便。
三、數形結合的方式
數形結合的方式,就是將抽象性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數學圖形進行有效的結合,對數學問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并且結合與代數相關的知識,在代數與幾何的共同聯系中,求得正確的答案。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直接的困難,這時候就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與條件,充分利用“數”的概念,解決和集合有關的運算式問題。集合A={(x,y)y=x+1,x,y∈R},B={(x,y)y=ax+2,x,y∈R},如果A∩B,求得實數a的值?首先可以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畫出相應的圖形,如圖1所示,在集合A中沒有包含(2,3)的直線y=x+1,且集合B所表示的直線為m:y=ax+2.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直線L與直線m相互平行的時候,如果A∩B,那么得到實數a為1。另一種是當直線m在經過點(2,3)的時候,如果A∩B,就會得到2a+2=3,實數a的值為1/2.集合中的圖形語言都比較直觀,所以通過這種直觀性,運用概念和公式等方式,在集合性質的基礎上,求得正確答案。
四、分類討論的方式
在研究集合與簡易邏輯之間的關系時,要根據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然后區分對象的不用,進行逐一的討論,從而達到解決數學難題的目的。[2]例如在集合 ,對任意的一個實數x都是恒成立的,那么判斷出下列關系中正確的是哪個?集合P不屬于集合Q、集合Q不屬于集合P、P∩Q等于空集。分析:首先要簡化集合Q,然后求得m的取值范圍,進行分類討論,當mx2+4mx-4<0對于任何的實數x都是恒成立的。那么就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當m等于0時,與題意相互符合,另一種是當m不等于0時,解得的答案為m∈(-1,0],因此,得到集合P是不屬于集合Q。運用分類討論的方式時,不能忽視m=0的情況。
五、結束語
數學集合作為高中數學的基礎性知識,我們要掌握處理集合和簡易邏輯之間的實際應用,通過對相關例題的分析,借助數字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對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掌握集合的解題策略,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孫越.高中數學中集合學習的體會[J].科技風,2016(23):40.
[1]李艷艷,黃衛華.離散數學與高中數學新課標中常用邏輯用語的銜接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4,27(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