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虎
摘 要 數字技術和移動傳媒的發展,讓傳統媒體的采編模式也受到極大的改變,既有的思維已經不再完全適合于新形勢。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不僅要保留傳統媒體的優良傳統,還要順勢而為,掌握新媒體技術和傳播特點,在傳媒融合中尋找自身的定位,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適應水平。文章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角度分析,探索當今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的必備素質,讓媒體和從業人員都能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媒體;媒體融合;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8-0043-02
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傳統紙媒受到經營商的重傷,2017年底,國內10多家地方媒體因為經營不善,選擇停刊或延長出版周期,在更早的時期,一批國內知名的媒體也離開了報紙市場,轉戰新媒體領域,通過網站、App的方式繼續生產新聞。傳統媒體的市場,逐漸從行業競爭轉向求生存,在這種環境下,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有更高的職業素養,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新聞采編,緊跟時代發展的新潮流,不斷學習、提升業務能力,為網絡讀者帶來更有價值的作品。筆者認為,新時代媒體融合的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具備以下素質,才能不負眾望。
1 堅持學習,有扎實的新聞業務能力
由于媒體環境的變化,傳統媒體呈現出從業者老齡化的現象,而以網站、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則年輕化十分明顯。因此,對新媒體從業者來說,人生經驗和工作閱歷的欠缺,是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的,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去磨練培養。但對年輕人來說,積極學習獲得扎實的新聞業務能力,是一件更加迫其的人物,需要通過研究業務、錘煉稿件來積累提高。每調查一個選題、創作一篇稿件,都要以扎實的心態去完成每個環節的工作,選題策劃環節不能脫離現實、采訪環節不能蜻蜓點水、思考環節不能想當然、創作環節不能敷衍了事、修改完善環節不能充耳不聞。
理論功底也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思想理論的深度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層次,新聞記者要在實踐中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職業責任,面臨復雜的社會新聞要有清醒的思維,面對各種誘惑,將讀者最需要的新聞呈現在媒體上。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才能在新聞采編工作中見微知著,準確把握新聞的內涵,寫出反應社會現實和真實規律的新聞作品,并且能夠打動人心,讓讀者感受到新聞的真實性和震撼力。但實際上,在年輕化的新聞從業人員隊伍中,理論水平的欠缺是不爭的事實,亟待樹立牢固的政治立場,克服浮躁心態,要有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不同的新聞載體,對同一素材的新聞事件,報道角度和方式往往有較大的差異,對新聞事件內涵挖掘的深度、廣度不同,都會決定新聞在發布后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因此,即便是在新環境下業界逐漸關注渠道經濟和粉絲經濟,內容還是傳媒發展的基礎,從業人員應該具備扎實的業務功底和理論水平,才是長遠發展的重要依托。
2 去偽存真,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偽
《新聞記者》雜志近10多年來,每年都總結分析“十大假新聞”,在2001年至2005年的上榜虛假新聞中,極少出現網絡新聞,但卻開始出現與網絡有關的新聞源頭。2001年至2016年評選出的165條假新聞,僅僅是虛假新聞的冰山一角,并且在新媒體時代有愈演愈烈之勢,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越來越讓人不易察覺,甚至很多權威的傳統媒體及從業人員也會輕信,缺乏辨別力的網民在錯誤判斷和從眾心理之下,成為虛假新聞的傳播者,進一步惡化了新媒體環境中的真實性水平。
隨著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網絡上的信息在數量級般增長的同時,虛假信息也開始泛濫。網友或自媒體從業人員為了獲得關注度,或為了個人利益,捏造或傳播虛假信息,有的還將黑手伸向傳統媒體或官方網絡媒體,希望官方為自己“背書”,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利益。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從業者,要善于去偽存真,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偽,不僅要做到不轉發、不點贊來源不明的信息,同時要對來源于網絡的新聞信息進行再三核實,避免虛假新聞經過再次傳播后,危害更多網民和讀者的知情權、個人利益。
在實際情況中,新聞競爭讓媒體從業人員忽視了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核實,借助于網友的關注,一些新聞也在網絡上大范圍傳播,但虛假信息一旦被揭穿,必定會損傷媒體的信譽,不利于從業人員本身的長遠發展。媒體的客觀性、真實性要求記者、編輯有一雙更加智慧的眼睛來篩查信息源,通過縝密的判斷后,才能進行報道。
3 熟悉渠道,摸清新媒體運營技巧
新媒體的崛起關鍵在于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渠道,所以新聞從業人員不論所在單位的媒體形式如何,都要關注新媒體的渠道。目前比較受關注的新媒體,包括門戶網站、交友網站、微信、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網站、App等,都有各自的一套運營規律。新聞從業人員面臨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在提高自己新聞采編業務能力的同時,還要涉足新媒體領域,在比較基礎的新媒體傳播規律、自媒體稿件采編和排版設計領域,都要具備相應的素質。
簡而言之,新聞從業人員要熟悉并掌握新媒體的運營。一方面是稿件采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更加活潑的語言和切入角度,以此來吸引更多讀者關注、閱讀,并引發二次傳播,不斷擴大影響力。這需要創作者熟悉“網絡語言”和新媒體創作理念,不同于傳統媒體新聞稿件寫作的“套路”,新媒體稿件需要提高閱讀的舒適度,用更加簡潔的語言表述新聞事實,避免假大空和晦澀的詞匯,拒絕呆板和一本正經的說教語氣,更要減少政策解讀中的照搬文件。新媒體更講究貼近讀者、深入淺出和捕捉社會熱點。
另一方面,新媒體的設計制作也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必需能力。不論是傳統的紙媒、電視和電臺新聞從業者,還是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甚至企業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日常工作中都已經離不開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閱讀和運營自媒體的過程中,除了對文圖信息的掌控,還要對版面設計多加以關注,掌握新媒體的編輯和設計技巧。
4 抽絲剝繭,從平凡素材中尋找好新聞
新聞采寫過程中,不可能每天都有轟動性的新聞,多數新聞素材都是平淡無奇的,如何合理加工好這些素材,讓其成為報紙版面和網絡上的熱點稿件,為讀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有利影響,這是對新聞從業從業人員尋找好新聞的考驗。從平凡素材中尋找好新聞,不僅需要豐富的工作閱歷,還要學會逆向思維、讀者思維和網民思維,將蘊含在新聞事件中的精髓抽絲剝繭找出來,才是當下新媒體環境中的新聞記者的重要職責。
在新聞實踐中,新聞一線工作者時常遇到一些會議新聞,新聞發布單位通常提前準備“新聞通稿”,而這類“新聞通?!钡囊话銉热輰挿?,若不用心挖掘“新聞點”,很難形成一篇高質量的新聞稿,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具備“硬功夫”。例如,2016年7月22日上午,平度在同和文化活動中心召開了全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大會,動員全市圍繞打造沿海典范、全國一流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目標,加快實現突破……會議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篇題為《平度打造全國一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新聞通稿,內容涵蓋了會議精神的方方面面。經組織記者分析研究,發現通稿和領導講話中都提到了“平度上半年抽檢了1.4萬個農產品樣品合格率達到99.9%”,平度作為青島乃至山東的最大糧倉,產出的糧食質量無疑是讀者最為關心的話題,寫稿記者圍繞《平度抽檢上萬農產品合格率達99.9%》主題,挖掘出了“87個市鎮村級監測站嚴把‘糧果蔬質量關”這個新聞點。
2016年夏天,平度店子鎮引進一項總投資逾200萬元的“生豬養殖+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新聞要素是養豬加發電效益翻番,若報道平鋪直敘,宛若淡水一杯,經靜心研究項目實施特點顯示,其新意在是一圈兩用:圈內養豬,圈頂發電!細算經濟賬,能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一年即可摘掉貧困村經濟薄弱村的“窮帽子”。結果寫稿記者從這個角度切入創作出的稿件,在網絡上也形成了轟動效應。
5 結論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編,與歷史上各個時代對媒體人的要求都不同,不僅需要從業人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還需要具備高超的職業素養、媒介素養和社交素養。新媒體對新一代的記者、編輯和自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相當水平的業務能力,還要有周邊領域的技術素養。新媒體的“新”,并不簡簡單單是新舊的新,而是一種新思維、新平臺和新渠道。但隨著技術和理念的發展,更新的新媒體還在不斷誕生,短視頻、網絡直播、信息聚合都已經在新聞傳播領域有了應用。記者編輯作為一個綜合性較高的行業領域,需要堅持學習,快速掌握新的媒體形式和運作方法,才能讓媒體和自身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趙娜.從《奇葩說》談語言類真人秀的創新[J].電視指南,2017(7):135.
[2]陳珂.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探討研究——兼論媒介素養教育對“工匠精神”傳播的推動[J].中國報業,2018(2):32-33.
[3]李倩.如何理解大眾傳播中的“內容為王”[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7(4):119-121.
[4]劉玉彩.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品牌傳播的轉型探究——兼論企業品牌傳播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提升[J].中國商論,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