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MART原則是目標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是指制定的目標必須是明確的、可以衡量的,可以實現的。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設計中引入SMART理論,可以較好地實現可量化的教學效果,使教學過程更加可控,有效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詞】SMART原則 教學設計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196-02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SMART原則是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現在他的著作《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SMART原則是目標管理中制定目標的一個經典原則。其具體含義是:(1)Specific目標要具體化;(2)Measurable目標可衡量的;(3)Attainable目標可達到;(4)Relevant目標之間是相關的;(5)Time-based目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期限。此原則是20世紀80年代引進中國,使企業中員工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對中國企業管理產生了很大影響。
而關于教學設計,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1988年)中界定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另一位美國學者,肯普給教學設計下的定義是:“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在連續模式中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后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
綜合上述兩個概念,可以看到,運用SMART理念到教學中,可以很好地實現教學設計,二者有機結合,不僅對課堂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作用,更影響著教學理想的實現。在具體操作中,Specific,即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不能籠統;Measurable,指教學效果必須是可以衡量的,要么量化,要么行為化,以此作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依據;Attainable,即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必須是可以達到的,可操作的,學生能夠接受并通過努力完成的,避免過高或過低的目標;Relevant,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前提。教學目標的每個項目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各個子目標之間具有相關性,絕不允許矛盾沖突;Time-based,目標實現必須有時間限制,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分析
據文獻數據庫統計,我國對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課程研究的文獻數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超過10000篇,但大部分是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團體輔導、體驗式教學等去分析,而運用SMART原則的項目管理法進行教學分析的,搜索結果僅為3篇,其中有陸茹萍的《SMART原則在教學目標中設定中的應用與探索》,該文主要是將SMART和教師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提供了思路;白琳等《運用SMART原則設計‘計算機應有基礎教學目標》,何如濤的《嘗試借鑒‘SMART原則高效實施化學教學》這兩篇文章,主要談了如何將SMART有效用于工科的教學。因此,SMART視角下進行心理健康課探索的,此類研究文章仍為“0”。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經觀察發現,作為公共基礎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表面上看著熱熱鬧鬧,實際部分教學目標卻存在空泛、模糊,偏大、偏全的情況,這種喧囂取代了有質量的思考和深刻的改變,以至于一學期32學時的心理健康課下來,師生心頭都慌慌的,不知到底學了什么。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課探索體驗式教學,實行課內(線下)+課外(線上)的教學方式,這種新形式下的教學方式,如何對課程進行有效管理,如何真正能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和工作。因此,如果以簡明的SMART原則,對心理健康課進行指導和管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有較大改變,從而真正實現心理健康課出實效、見成果。
三、教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以SMART原則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含課內和課外,其總的原則是通過模塊化教學方式,強調學生主體的自我探索、體驗和感悟,以及讓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
(1)Specific目標要具體化。通過全面調查,了解需求,可以通過輔導員、學生問卷等方式,準確地制定Specific的教學內容。這里應注意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是不同的,應作相對調整。以大一新生常見的人際交往中的目光恐怖為例,確立教學目標時就應對存在此類問題、并想作出改變的學生進行單獨立項,“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這樣的籠統目標不能是Specific具體化,可將“當眾發言5次”作為Specific目標,發言的場合可以是演講比賽、課堂教學、班級活動公開發言、與陌生人交流的目光接觸等,這才是真正的具體化目標。
(2)Measurable目標可衡量的,將教學效果落實到一個具體的數值。5次發言,完成這個作業要有據可依,或現場照片,或上交寫有具體行動者、觀察者姓名的作業,或直接心理課上進行,老師考察。同時可用SCL-90等量表進行對比測量,看到行動改變的效果。如上心理課前自評公開發言,目光與他人接觸焦慮分值為10分(以1~10分,焦慮指數遞增),待每次行動改變后,通過自評或他評,再量化計分。也可以通過作業,觀察學生的改變情況。以這些具體數值和依據,來評估教學目標是否實現。
(3)Attainable目標可達到。在目標設定時,一定注意分類制定。因此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評估課程難度,合理設計目標。目標制定時,可以師生互動,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4)Relevant目標之間是相關的。教學目標應緊貼教材,緊貼教學大綱。如“目光恐懼”這個目標就應納入人際交往章節,由此才能實現教學過程的有序性、連續性。
(5)Time-based,時效性。每個目標的制定與實現,都應有時間要求,或某一章節的4學時,含2學時課堂講解+2學時課外實踐,或自第一次課至最后一次課。在教學設計時,就應標出各章節權重,擬定出完成各章節目標的時間要求,定期檢查教學進度,根據實際情況可稍作調整教學計劃。
2.筆者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教材的八章內容,結合目標學生的心理困擾類型,分成6個模塊重點關注和量化教學。方式上有課內、課外,并有效利用線上教育,采用課前討論、課外總結的方式,及時把握學生關心的話題,及時測量教學效果。模塊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見下表:
(1)第一部分 心理與心理健康(3學時課內+3學時課外):正式行課前需要做兩部分工作,其一,根據新生心理檔案,提前了解需要關注的學生名單;其二,線上發起討論:“你最想本課堂幫你解決什么?”為后期每一部分教學內容的學時、知識點的調整提供依據。新生心理普測偏離正常值(即需要面談)的學生,通過課堂隨機問答和課間交流,認識目標學生,并在教學記錄單上進行分類(初次分類),分別為:自我認識障礙、人際交際困難、自我管理欠佳、情緒管理調整、戀愛和性困擾、心理異常情況等六類,此處的工作既和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又鎖定了重點關注的目標人群。
在該章3學時的課外學習中,有2學時為團體輔導,1學時為參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團體輔導中,會重點關注名單中嚴重心理問題學生(有可疑精神異常的學生,及時上報),同時將在團體活動中處在“圈外”的學生納入名單,并在團體輔導中積極引導和鼓勵其參與到團體,尤其是要小組分享時,重點讓這部分學生發言,分享感受。
需要說明的是,心理普測是每年新生軍訓后9月底進行,普測后的面談工作,則是每年11月開始,由于時間較晚,同時面談的方式,容易引起學生警覺,從而有較高的掩飾性,難以發現真正有問題的學生。而心理健康課則是每年10月開始行課,課堂的觀察,可以及時地看到目標學生的自然狀態,包括他和自己的關系,他和他人的關系狀態。因此,此項工作非常有意義。
(2)第二部分 自我認識(3學時課內+1學時課外):自畫像的原理就是心理投射,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混亂的心、不解的感受等潛意識壓抑的感情和沖突,呈現出來。通過課內的自畫像活動,看到學生無意識的部分呈現在紙上,再次篩選和確認,并調整目標學生名單。1學時課外,是學生進行氣質量表自測。同時一定將目標名單中此模塊的學生,與他們一對一進行反饋,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解答他們在成長中自我的困惑。此外,自我認識障礙還有兩次分組作業(分組作業,即不同的學生,有側重的布置不同的作業),一次是課前5分鐘分享,讓學生分享任何讓其感、啟發、思考和積極影響的人/事/信息報道等;一次是實踐作業——從“友善之墻”,了解如何促成更好的“我”?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更好地悅納自己。
(3)第三部分 人際交往(2學時課內+3學時課外):此部分重點關注有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由于心理困擾的很大一個原因,是來源于人際交往,因此,這5個學時的教學中,也會關注名單中其他學生,積極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學生挖掘心理資本,更加積極健康地生活。在3學時課外教學中,2學時為團體輔導,1學時為“石大尋人”。在“石大尋人”的實踐活動中,由教師指定,每個小組去認識一個陌生人,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會人際交往技巧的運用。而認識的對象,有大一新生仰慕的學霸、飛翔者獲得者,也有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困難的同學。這樣就能“一舉兩得”,主動認識和被動認識的同學,都能在這個活動中獲得人際技巧的提升。
(4)第四部分 情緒和時間管理(2學時課內+2學時課外):該部分教學設計中,通過活動你來比劃我來猜、時間月餅的現狀和調整,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情緒,調整情緒,有效利用時間。在情緒的課外作業布置中,結合線上的課前討論內容,抓住學生具體的情緒困擾事件,如“嫉妒‘好室友,怎么破?”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事件。鼓勵此模塊的學生在課前5分鐘進行分享。
(5)第五部分 戀愛和性(2學時課內+3學時課外) :根據目標學生的困擾,有針對性地講解知識點。如,自畫像部分呈現出性別認同障礙,課前線上討論部分的熱點“我是不是同性戀?” 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講解,能更好地具體化學生所想要掌握的知識點。
(6)第六部分 幸福感(2學時課內+2學時課外):要求目標學生觀看Ted視頻“我得過的最好的禮物”,閱讀“橋的故事”,課前5分鐘分享,結合情緒、幸福感章節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正向看待生命與挫折,在給予中獲得幸福。
(7)第七部分 生命的意義(2學時課內+2學時課外):教學中著重關注生命中有重大創傷的學生,幫助他們重新認識生命的三個緯度。這部分學生屬于嚴重心理問題,會單獨建議他們做咨詢。
四、教學研究方法和效果分析
1.研究對象和方法
筆者在任課班級中,選定同一學院同一專業2個教學班進行實驗研究。
本研究總體上以實驗法研究為主。首先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用進行前測(使用新生普測量表SCL-90的數據)。在具體實施過程,采用了輔助研究方法,如個案研究、觀察法等。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期末成績上、課堂參與數(包括網絡)、學生前來一對一咨詢的數量進行對比,數據反映,2016年秋季學期,實驗班心理健康課期末總成績平均分為84.2,比對照班79.33分高出4.87分;課堂主動參與數(網絡討論數)實驗班為人均8.7人次,對照班為5.4人次,高出3.3人次;學生本學期前來主動找任課教師心理咨詢(由于是大班教學,排心除理咨詢中雙重關系的干擾)數量為36人次,對照班級主動前來咨詢人次僅為8人次。主要工作的目標學生進行SCL-90后測,各單項分值都有所下降,陽性分明顯降低。以上數據對比,充分顯示出SMART原則下,心理健康課程真的入腦、入心、入行。
2.研究效果
(1)SMART原則下的教學設計,能更好地搭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高效、有質的互動;(2)SMART的教學設計,更貼切地說是一種私人定制的“穿透式”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幫助排查需要幫助的心理困擾的學生,或在團體輔導中解決困擾,或在長程的一對一心理咨詢中解決,切實實現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參考文獻:
[1]吳濤.高效實用的SMART法則[J].今日工程機械,2010.2.
[2]白琳等.運用SMART原則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目標[J].計算機教育,2010.10.
[3]何如濤.嘗試借鑒SMART原則高效實施化學教學[J].案例研究,2014.3.
[4]徐遠超.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外教育活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0.
[5]楊敏毅.對拓展型心理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研究,2008.8.
[6]陸如萍.SMART原則在教學目標廟宇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3.
[7]閆艷.課堂教學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8]張菁.三維目標:從課程層次到教學層次[J].當代教育科學,2012.11.
[9]張楚廷.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基金項目: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項目(SXJYC1504);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項目(CSXL-143005);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度教學改革項目(2015JXYJ-12);西南石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專項項目(2015RW022)。
作者簡介:劉莉(1982-)女,漢,四川遂寧,講師,碩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