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西周龍紋是青銅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根據樣式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爬行龍紋、蟠龍紋、團龍紋、兩頭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等類型。再根據龍紋形制可以總結出龍紋具有對稱性、連續性、雕刻技法高超、注重美感的特點。西周時期,統治階級為達到管理百姓的目的加強了對龍的崇拜。龍紋是王權的象征,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是“別尊卑,明貴賤”的標志。
關鍵詞:西周;青銅器;龍紋;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K8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西周時期,青銅藝術隨著生產力和技術的發展成為主題文化,占有主導地位,其表明了西周社會整體風貌、文化生活、社會發展。張光直曾經說過在古代社會,政治、藝術和宗教往往會由于某些原因緊密結合,在中國古代社會,這三者的結合通常體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其紋飾上〔1〕。青銅器紋圖案簡單來說就是美術,劉鳳君先生就曾指出過,“美術是如何描繪世界的?是用那物質的造型藝術描繪的,通過記述歷史,更加直接反映社會的〔2〕。”由此可看出,紋飾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個圖形,而圖形比文字能更直接表明古代社會狀況。
龍,是古人聯想出來的神獸,是祥瑞的象征,是原始祖先崇拜的百神之一。宋代羅愿的《爾雅翼》中龍的形象是“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3〕”。最早出現的是兩種獸類和蛇類的龍紋,發現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期。青銅器上的龍紋紋飾最早是出現在商代的二里岡文化時期,而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龍紋都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現在青銅器之上。商代的龍紋主要特征是身軀蜿蜒曲折;西周的龍紋大多以為幾條龍紋相互盤旋纏繞,或者龍首在中間,從后分出兩尾。
一、龍紋的分類
龍紋在西周青銅器紋飾中占有主體地位,流行時間較久且種類繁多,學術界對于龍紋的分類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種是以龍的軀體特征為標準分類的,分為曲體、直體、卷體三大類,但由于龍紋屬于同一類的紋飾在時間上可能會相隔較長,導致后來的學者無法理清他們的演變發展過程。
第二種則是考慮到第一種的情況并結合以往多約定俗成的分類方法。在這里把龍紋分為:夔紋、蟠龍紋、顧龍紋、交龍紋、團龍紋、曲龍紋六類,另外其他的少數比較特殊的紋飾形式則歸為第七列類,其實這就是朱鳳翰先生在《中國青銅器綜論》中對于龍紋的劃分。
第三種是容庚先生在《殷商青銅器通論》書中提到的關于龍紋的分類,主要有蟠龍紋、兩尾龍紋、爬行龍紋、蛟龍紋四大類。
第四種則是以馬承源先生的分類方式來劃分,將龍紋分為五類,即:爬行龍紋、卷體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交體龍紋。
筆者認為根據龍紋的結構特征,總結以上幾種紋飾的劃分,可以將龍紋分為爬行龍紋、蟠龍紋、團龍紋、兩頭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等類型。
(一)爬行龍紋
以對稱的方式分布在青銅器表面的,由不同造型的龍首和蜿蜒的身軀構成的紋飾就是爬行龍紋,以帶狀的形式分布在青銅器的口沿邊緣、腹部以及圈足等部位。西周時期的爬行龍紋大多都是夔紋,宋徽宗時期王黻撰寫的《宣和博古圖》中把身軀蜿蜓曲折,僅一足如龍的動物紋飾稱為“夔紋”。爬行龍紋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時,多見于器物的頸部,作為次要紋飾時,則見于器物的圈足。根據夔首的變化可將夔紋分為兩類:
1.昂首向前,多見于西周早期,其中有三種常見的圖形:(1)直身:軀體伸直,軀干分歧為二;(2)折身:軀干下折,張口向下,尾巴微微上卷;(3)曲身:背部拱起,口張開,尾上卷,通體近似S形。
2.昂首向后,這種紋飾又叫做“顧龍紋”或者“回首龍紋” ,盛行于西周中期。這類紋飾大多是兩兩相背,以中軸對稱,呈帶狀作為主要紋飾分布在器物的頸部或者蓋的邊緣。這類紋飾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1)軀體短直,尾巴上揚,在其末端向下卷,垂冠。這種紋飾比較少見,存在于西周早期;(2)軀體長而向上略微傾斜,身直,尾巴下卷,整體類似S形,垂冠,無足。尾后沒有連綴或者有三角形的連綴,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期;(3)軀體略長,中間的背部微微拱起,尾上卷,垂冠,末端上卷,與龍首連在一起或者分離,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期偏早的時候;(4)折身,軀體的中間部分向上彎折,同時與前面部分形成了一個直角,中間部分與后面部分也斷開,并且在中間部分的末端有一對羽翅,流行于西周中期;(5)一身有雙首,軀體傾斜且直,兩個龍首回顧相向,這種紋飾流行于西周中期。
(二)蟠龍紋
身軀以龍首為中心盤卷成圓形的紋飾就叫做蟠龍紋,也被稱為“卷龍紋”,蟠龍紋常配和小形的爬行龍紋、鳥紋或魚紋出現在青銅盤底部。以龍首位置為標準分為兩大類:
1.是龍首正面居中,身軀繞著龍首卷曲一匣或者一半距,身軀中間常常伴有小龍紋飾,多見于商代中期偏晚,一直到春秋早、中期仍然可以見到。
2.是龍首作側面狀,身軀順著龍首向內卷,盤卷成一圈 ,出現于商代中期偏晚,流行與西周時期,延至春秋時期。
(三)團龍紋
團龍紋是一種俗稱,它的主要特征是以龍的尾端為中心身軀盤卷成一圈,龍首位于身軀的中間位置,偏向一側,龍首中嘴巴張開,只有一足,這種紋飾主要流行于西周偏早時期。
(四)兩頭龍紋
兩頭龍紋的特點是在軀體的兩端各有一個龍首,裝飾在青銅器上時,軀體大多是一條斜線或者是一條曲折線條,這其實是龍紋的變形演變而來的。其突出特點是龍紋兩端的龍首不同,有時是一個正面,一個側面。大多見于西周中晚期。
(五)交體龍紋
交體龍紋中龍體是相互纏繞的。有的是兩條龍體相交,有的是群龍纏繞,一般龍首較小,身軀又細又長。根據它們纏繞呈現的圖案我們把交體龍紋分為兩大類:
1.兩條C形卷曲龍體相互纏繞,龍首作側面或是正面形態。在器物表面呈現出單一的圖案,主要出現在西周晚期;
2.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小龍相互纏繞,由此組成一個紋飾單元,之后再重復出現形成帶狀分布在器物表面。
(六)雙體龍紋
雙體龍紋紋飾的主要特點是龍首居中,龍體向兩側展開分離出的兩尾微微上卷,又叫做“雙尾龍紋“,在器物的口沿以帶狀樣式分布,盛行于西周早期。
二、龍紋的特點
西周時期的龍紋的裝飾風格由早期的樸素到華麗繁縟,最后回歸到簡單。雖然西周的龍紋大多繼承了商代的龍紋樣式,但是在西周時期人們對于青銅器龍紋還是作出了創新,在形式處理等方面做出了微妙的改變。
(一)具有對稱性。西周時期諸多紋飾主要是以饕餮紋為主體,龍紋在兩側輔助,龍紋經過一定的變化后,就和饕餮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紋飾,在這里龍紋就具有了對稱的性質,同時也擁有了適應整體紋飾的性質。除此之外,許多龍紋本身也是具有對稱性的,比如雙體龍紋就具有一定的對稱性。
(二)具有連續性。商代的青銅器龍紋大多是以單獨的樣式出現,西周的龍紋常常是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出現,像是夔紋、交龍紋,它們常以這種形式出現在青銅器上。
(三)雕刻技法高超。雖然線雕和浮雕在西周時期是青銅器龍紋主要的雕刻手法,但是相對于商代,西周更多地采用了圓雕的技法。這種技法創造出來的龍紋大多是作為青銅器的扉棱和把手,相對于凝重嚴肅的器體,這種紋飾卻突顯出幾分活潑。在西周晚期,還出現了透雕,但是很少見,只有在少數器物上出現過。
(四)注重美感。商代的青銅器龍紋通常給人以神秘感和凝重感,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龍紋裝飾中則慢慢淡化這種感覺,更多的給人以舒適自然之感,取代了商代莊嚴沉重之感。這個時期的龍紋開始注重形式美,遵循美學的規律,力圖將龍紋變得具有藝術感,線條輕松流暢,給人以舒展靜謐之感。這個時期龍紋風格的改變是由于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功能逐漸由之前的震懾轉變為頌揚和紀念,總得來說,風格的轉變都是與該時期的經濟政治有關。
三、龍紋的文化內涵
西周在中國發展歷程中處于重要位置,該時期的青銅器文化成為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社會生產力提高,工藝技術快速發展,紋飾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該時期的青銅器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除了作為“禮”的載體、王權的象征,還要承擔盛放飲食的實用功能,而文化功能除了通過青銅器銘文表現出來,還可通過紋飾展現出來,主要是因為紋飾給人印象深刻、感覺直觀、視覺效果強烈。西周工藝技術的提高,青銅器紋飾可以通過工匠的構思將其意義更好的表現出來。西周青銅器龍紋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藝術表達
西周時期的龍紋注重形式美,遵循美學規律,更具有藝術感,線條輕松流暢,追求對稱美。中國自古以來在美學當中極其重視對稱美,尤其到了青銅器鼎盛時代的西周時期,對稱美則更多地被運用到青銅器紋飾上。古代社會,青銅器不僅僅是有著重要作用的禮器,還是當時上層社會權力的代表,而對稱美則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起著調節社會秩序的作用。西周的龍紋具有對稱性和連續性的特點。龍紋大多采用左右對稱,或者是連續樣式對稱,是試圖用紋飾來營造出藝術代表政治的氛圍。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這種高度的對稱性,是為了彌補青銅器鑄范所留下的扉棱的缺憾,從而提高青銅器整體的美觀。因為大多的對稱性龍紋是扉棱為對稱軸的,那么紋飾的美就可以彌補扉棱給整體所帶來的突兀感,給人以更好的視覺效果。
(二)精神寄托
首先,龍是古代人們精神世界創造出來的神明,由一開始的施雨之神慢慢發展成王權興衰的象征,當人們面對這變幻莫測的龍紋,心中則升起高度的崇拜之情。像是馬承源先生所說的,實際上它(龍紋)是用藝術來表達當代社會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態度,充分表明了人們對自然界神靈的崇拜,這一時期人們對于龍和想象力愈加豐富,氣氛也更加神秘〔4〕。人們對于龍紋的崇拜實質上是對大自然的崇拜,所以龍紋越是神秘,人們寄托的情感也就越是復雜。青銅器龍紋始終保持著龍的變幻性和獨特性的特點,整體呈現出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通過凸出的雕刻,粗壯的線條,夸張的面目來表達人們最原始的情感,給人們以神秘的力量,同時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依托。
其次,青銅器在西周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供統治階級使用的青銅器,除了是王權和地位的象征,還是統治階級自身道德品格的展示。除了前面提到的龍是施雨之神之外,龍還是君子的象征,是統治者品德的象征,具有忠信、公正等內涵,有著宣揚帝王高尚品德的作用。在《周易·象傳》中有一句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實就是說君子呢要像龍一樣有著自強不息的高尚品格。青銅器紋飾中的龍紋飾就蘊含著君子品格的內涵,承載著古人對美好品德的期許和宣揚。
(三)維護統治
西周王朝鑄造大量的青銅器,其實是與王朝的統治相關的,而當代的政治因素對于青銅器的器形和紋飾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因為青銅器的產生是出于統治階級王權強化和禮制規范的需要,它們是“禮”的載體、王權的象征、等級劃分的標志。在西周早期的“太保方鼎”,腹內銅壁上雕刻銘文“太保鑄”,銘文中的主人公太保是西周初期朝廷中的重臣,曾經被冊封于召,為召公,帝王為嘉獎其功勞賜予其鼎。一般方鼎耳部沒有紋飾,可是“太保方鼎”在其耳部雕有一對龍紋,耳的外側和龍身上刻有鱗紋,同時鼎的四周也以龍紋作為裝飾,紋飾細致華美,彰顯了主人召公的高貴身份。除了“太保方鼎”,許多鼎的耳部鑄有精美華麗的龍紋來表示器物主人的地位。
在《左傳·宣公三年》中提到在夏朝時期,官員進貢會把神物鬼怪繪制成圖像鑄造在鼎上,讓百姓熟知,百姓就不會再進入川澤山林中受到傷害,因此,社會才能上下和諧,人們才能得到上天的福佑〔5〕。龍紋在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暗示,提醒人們世界是存在秩序的,同時也渲染了秩序的神圣偉大〔6〕。所以,在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加強對龍的崇拜是為了達到管理百姓的目的。
結語
雖然在中國的古代書籍中有許多會提到青銅器紋飾,但是迄今為止,我國對于青銅器的研究很少紋飾這一角度出發,而是更多的去研究器形和銘文。因此對于紋飾的研究難度較大。龍紋是西周時期青銅器紋飾的主體之一,研究龍紋也是一個比較艱難的課題。因為龍紋變化莫測,時間久遠,關于西周時期的歷史文獻資料有限,學者只能根據現有的考古文獻、出土文物以及考古學知識對龍紋進行研究。總之龍紋是當時人們精神世界創造的神明,是施雨之神的化身,是對自然精神崇拜的產物;從文獻中得知龍紋還是王權的象征,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是“別尊卑,明貴賤”的標志。西周時期的龍紋的線條、結構、樣式對于現代的藝術設計有著深遠影響,而龍紋所具有的內涵則影響著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龍紋中國的文化傳統的傳承,展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風格和特點,是中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 考 文 獻〕
〔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三聯出版社,1999.
〔2〕劉鳳君﹒美術考古學導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2:88.
〔3〕羅愿﹒爾雅翼〔M〕.合肥:黃山書社,1991:283.
〔4〕馬承源﹒商周青銅器紋飾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38.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