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依據本校音樂課程的具體情況,按照音樂課程的實質性要求,在教學中以分類與分層教學為手段,掌握各方面的學生材料,采用相應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音樂課程;課程分類教學;分層教學;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程分類教學
(一)音樂課程情況
根據我校的傳統教學思想,音樂教師要完成多個學科教學任務(如圖1)。學科稱為音樂課,沒有精細劃分音樂類專業科目,更沒有利用教師專業優勢。比如,聲樂專業、鋼琴專業等。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學期音樂教師會有所變化,學生上課一旦習慣一個教師的上課模式,下個學期又要重新適應。教師的教學精力分散于幾個科目,備課量大,不夠精細,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持續性。以至于不能有效專注教學集中效益,不能夠深化了解學生問題導向。
圖一:本校的音樂課程和兒歌彈唱及簡易配奏是兩門并行的課程,也是由音樂教師擔任。
(二)分類教學
分類是依據事物的本質屬性將一個屬的概念劃分成若干個種的概念的一個過程。分類教學是把現行體制下的音樂課程分為幾個課程,更加專業化,系統的實施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為了學生,必須堅持音樂課程的分類教學,把現有的音樂課程分為六門課程,根據個人的專業進行劃分,同時可兼得一門。
如上圖2所示,分類課程設置思路更加清晰,課程內容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改變,通過評價體系進行反饋,用于教學改革創新。并且更有利于每門音樂課程的分層教學。
圖3中,任意篩選的100名學生中,所顯示的比例。顯示出學生對課程的重新認知比例。
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指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要求,通過不同的課堂教學,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實施相應的教學目標,布置相應的作業,完成相應的測試,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提高與發展的教學方法。
(一)音樂課程分層介紹
音樂技巧課授課形式一般有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人的小組課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很容易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但要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采用專業性和科學性的方式進行授課。因為“在智力、能力、個性等方面,由于每個學生所受的遺傳、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不同,都存在著差異,但每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蘊藏著一定的學習潛力。”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知識水平、接受水平等分成不同的小組。
如圖4所示:
(二)具體分層分組介紹
分層教學中的分組隨著學生自身的發展而變化。以鼓勵機制為手段,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并進行考核,重新分配,好的同學為A組,中等為B組,標準(合格)為C組。A組安排較難、較大的曲目作品,有高標準地完成演唱演奏的要求;B組的要求目標達到中等或者偏上的作品曲目,能夠順利完成;C組達到學科所要求的內容,在合格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掌握學會和會學,體會進步的樂趣并調動積極性。
三、分類與分層教學
(一)教學準備
目前,大多數采用傳統備課方式,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為被動型角色。從而否定了學生的自身特點,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思考能力。這種行為是強迫的手段。實施分類與分層教學計劃對每一個學生備具有針對性的歌唱或者演奏曲目,分析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哪一組的學生。因材施教,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通過這個過程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教學。認清學生的音樂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效處理教案工作。
(二)分類與分層評價
傳統的評價體系必須打破,用統一的標尺衡量每一個學生,忽略了學生的個人特點,沒有認識到學生受教育的差異性和接受學習音樂能力的特點。評價是分別對每一個音樂課程和每一組的內部評價,對待學生客觀公正。同樣是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分層教學,但教育行為不同,反映出教育理念的不同。分層教學不應是簡單地按照成績分開教學,不是憑一次分數認定學生學習的潛力,不是按照教師主觀判斷。對A、B、C三組的評價有不同的評分標準。A組的考核內容較難,B組中等偏難,C組簡單,堅持依據本組的能力水平進行考核。除了教師評價以外,還可以學生或者每一組之間評價,以客觀的態度消除影響。并且A組可以帶動B、C組的學生提供榜樣又可以示范,促進學習的動力,有競爭意識,團結奮進。
(三)求知欲與問題性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求知欲和問題性。求知欲是尋求知識的動力,有了動力,才有積極學習的一面。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問題導向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滿足求知欲和解決問題思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正面回答。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具體說明。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口語化,盡量讓學生懂,理解操作。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耐心地給予解釋。
教師要公平地給予每一位學生表現的機會,進行啟發式的教育教學。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姆有過這樣一段文字:“占90%的學生的能力傾向差異只不過是一種學習速度的差異,而不是智能差異,教師只要積極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與適當幫助,95%的學生都能夠學習每學科,達到全部的教學目標,獲得優異的成績。”
四、小結
總之,確立學生的差異性,實施分類與分層優化教育,讓學生成為主體。在專業化的道路上,調整教學手段,有目的、有步驟、有難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其次,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為中心,參與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學習。再者,拋棄統一尺寸衡量每個學生的好壞手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自我學習的方向。最后,教師勤做示范,并且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彌補課堂不足。
參考文獻
[1]趙慧臣.知識可視化的視覺表征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1-44.
作者簡介:何瑩(1980—),男,河南周口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