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麗麗 張安強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高職教育革新的契機,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種培養模式。然而,現代學徒制在中國實踐過程中卻遇到了“本土化”的困境,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既能夠表現出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行模式,又可以解釋所有較小社會形態的內部功能結構。因此,文章基于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以期通過“適應—目標獲取—整合—模式維持”的循環去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從而更加穩固、有效地推進現代學徒制在中國的實踐。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結構功能主義 啟示
[作者簡介]宮麗麗(1986- ),女,黑龍江鶴崗人,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張安強(1986- ),男,河南周口人,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東陽 32210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1-0025-05
一、現代學徒制與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
所謂現代學徒制,是西方有關國家實施的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是對傳統學徒制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雙元制”被認為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最早的現代學徒制。1993年,英國政府在其“現代學徒制計劃”中首次提出了“現代學徒制”一詞。目前,一些西方國家都在積極發展與改革適合本國特點的現代學徒制,除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外,還有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美國的“合作教育”等。近年來,現代學徒制因其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
現代學徒制也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中的熱點,教育部自2012年起,每年都會將現代學徒制試點列入年度工作要點。2014年8月,《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服務發展、就業導向,以推進產教融合、適應需求、提高質量為目標,以創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著力點,以注重整體謀劃、增強政策協調、鼓勵基層首創為手段,通過試點、總結、完善、推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度。”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名單,其實在成為試點單位前,這些學校以及地方早已開始了現代學徒制的探索。但是,我國職業院校目前實行的現代學徒制大都是對西方國家學徒制的引鑒,研究上也缺乏對制度建設的深入分析和普遍規律的探索,因而對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
帕森斯是結構功能主義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結構—功能分析模型(AGIL)目前仍然被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在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分析框架中,A(Adaptation)指適應,主要指社會系統對外部環境及其體系的適應。G(Goal Attainment)指目標獲取,主要指社會系統所具有的有助于確立其目標并調動和激發該系統中能量與能力以實現其目標的功能。I(Integration)指整合,主要指如何保證社會系統的一體化或連貫性,包括控制手段的建立、防止系統發生嚴重混亂、保持子系統的協調等。L(Latency)指模式維持,主要指能量儲存并配置于系統的過程,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模式維持,即符號、觀念、趣味、評價等的文化供應;二是張力處置,即行動者內心緊張和張力的消除,由此而維持社會的共同價值觀模式,并使其在社會系統內制度化。本文運用帕森斯AGIL模型理論,將現代學徒制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結構,分別從“適應、目標獲取、整合、模式維持”四個維度進行分析,針對現存問題,得到一些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運行體系的啟示。
二、現代學徒制在我國的實施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學徒制遭遇“水土不服”
縱觀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現代學徒制在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廣泛開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為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的現代技能型人才,滿足了高校和社會的需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卻遭遇“水土不服”。表面來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實施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現代學徒制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實際上,現代學徒制在我國職業院校的開展遇到了很多問題,無論是高校、企業,還是作為中心的學生,在現代學徒制實踐的過程中基本都是沒有方向的。他們非常想全力投身于現代學徒制的建設,想要做出成績,但隨著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出現,興趣卻在逐漸下降。長此以往,職業院校、學生、企業都會對現代學徒制不再那么關注,問題再不加以解決,現代學徒制的發展前景堪憂。具體而言,現代學徒制之所以“水土不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職業院校本身能力不夠強大。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還不足40年,高職院校自身在人才培養經驗的積累、師資建設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再加上現代學徒制的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職業院校既沒有專門的部門來開展與管理現代學徒制實踐,教師也因缺乏企業經驗很難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最終就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達不到社會的要求,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最終受阻。第二,企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毫無疑問,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肯定是欲有所得,這是由企業的性質決定的。他們參與現代學徒制,要么是收取學費,獲得經濟報酬;要么是為了為自己培養優秀人才;要么是為了提升企業自身形象,提高其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但是,受限于經濟效益低、人才流動大等因素,企業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的參與熱情并不高。第三,學生的接受度不高。當前的高職大學生是比較務實的,他們參與到現代學徒制中,主要就是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但是,在現實中,他們要經常在學生與學徒這一雙重身份之間進行轉換,還要不斷往來于學校和企業,學習、工作壓力很大,但結果卻達不到他們的預期,所以很多學生采取了冷對的態度。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
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高校、企業、行業的密切合作。由我國的經濟體制所決定的是,無論是基于教育制度談高職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還是基于勞動制度談培訓和學徒制的開展和推進,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支持。這里的政策性支持主要指法律保障。縱觀世界其他現代學徒制開展情況良好的國家,均有政府法律方面的保障。如德國的《手工業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職業教育法》等,從法律的角度對企業和學校在現代學徒制實踐中的具體責任與義務作了明確規定,保證了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運行;再如美國的《帕金斯職業教育法》以及澳大利亞的《就業、教育與培訓法》等,也是通過法律的手段,成立管理機構,加大資金投入,保障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開展。正是在這些法律的保障下,這些國家的現代學徒制才為國家的建設培養了大批高質量人才。
我國目前對現代學徒制越來越重視,也頒布了一些文件和政策來倡導學校、企業和行業積極試點和參與現代學徒制,但收效不大。原因就在于這些文件和政策的內容大多比較宏觀,導致各方對于現代學徒制的權責不清,沒有具體的責任方,出現問題也無人主動解決。另外,在現有的法律條文中,均沒有相關條文確定現代學徒制的法律地位,校企雙方的責任也沒有得到明確界定。這樣就很容易致使校企雙方目標不一、責任推諉,最終導致現代學徒制流于形式。
(三)學校“熱”,企業“冷”,行業協調溝通乏力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經階段,也是一個新的方向。作為辦學主體的高職院校,期望通過與企業的全面深度合作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樣對現代學徒制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積極聯絡相關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這一方面可以響應國家的號召,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國家的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所以,高校在對待現代學徒制的態度上,呈現出了“熱”的態勢。但是,企業對于現代學徒制的參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都存在應付的現象。相當一部分企業受資金的影響,非常在意短期利益,企業安排了骨干員工對學生進行輔導,但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生產效率剛開始是低下的,短期內企業很難收獲利益,投入與產出短時間內很難成正比。另外,在現代學徒制中,培養一個人才的周期是三年,也就是說在這三年中,企業很難看到投入、得到回報。再加上現代大學生對于職業與企業的忠誠度欠缺,很容易導致企業辛苦培養的人才卻為他人做了嫁衣,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此外,作為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中間媒介,行業協會既與學校專業相關,也與企業職業相關,本應起到重要的協調作用,但現實中卻很少起到應有的作用,略顯浪費。
(四)認識觀念滯后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興起時間較短,還未得到職業院校、企業和學生的正確認識和全面接受,導致現代學徒制的具體運行受阻。職業院校方面,開展現代學徒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職業院校在很多方面加以改變,但部分職業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只是一種形式主義,部分院校領導并不愿意花費大量人力與財力去開展現代學徒制。同時,現代學徒制對職業院校教師也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重點,但因為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對現代學徒制的科學認知,大部分教師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企業方面,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很多企業認為這是職業院校的責任,所以企業師傅在對學徒進行培養時,只是進行技能的傳授,沒有完成教育的本質,再加上學徒流失率較高,所以企業不愿意全力投入到現代學徒制的實踐中。學生方面,“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很多學生認為高職教育應該就是高等教育,培養的就是“勞心者”,而一旦進入企業學習后,他們就會被培養成“勞力者”,這不是他們想成為的社會角色,因此對現代學徒制有抵制情緒。
三、結構功能主義對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體系的啟示
(一)現代學徒制的適應——弘揚中國傳統“師徒”文化
如上文所說,現代學徒制的開展在我國遭遇“水土不服”,這里既有職業院校的原因,也有企業的原因,還有學生的原因。基于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首先要讓各方了解、認可、接受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完成對現代學徒制的適應。教育總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中存在的,而中國古老的師徒文化精髓值得任何職業院校、現代企業借鑒和學習。現代學徒制作為高職教育革新的契機,需要廣泛地借鑒國外成功案例,但更需要“接地氣”,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的師徒經驗,歸納和總結出一套相對普適性的做法,讓所有設計者均能適應。現代學徒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企業師傅帶學徒,這與我國傳統的師徒關系是一致的。中國傳統的師徒文化,是已經被證實了的偉大文化,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成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與高度贊揚。職業院校、企業、學生不適應現代學徒制,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現代學徒制不夠了解,將中國傳統師徒文化融入其中,通過弘揚中國傳統師徒文化,在全社會營造現代學徒制中重視師徒文化的氛圍,促使大家對現代學徒制的認可與接受。同時,還應該通過弘揚中國傳統師徒文化,讓學生對職業、企業樹立忠誠精神,讓企業因參與現代學徒制而提升形象或者獲取利益,讓職業院校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最終讓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各方都能夠有所獲得,實現對現代學徒制的良好適應。
(二)現代學徒制的目標獲取——推進政策保護和立法保障
從西方國家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經驗來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能更加明確現代學徒制參與者各自的責任與義務,更能夠進一步保障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運行。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有這樣的條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鼓勵、指導企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與企業應當密切聯系,實行產教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由此可見,政府對于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是支持的,高校和企業可以以此為依據,簽訂雙方合作協議,達到彼此雙贏。但是,在當前的法律規定中,政府只是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而沒有明確雙方的職責。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所涉及的組織和個人較多,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很難對各方的職責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因此,必須推進政府制定專門的政策法規,明確現代學徒制所有涉及者的責任與義務。同時,還應該對所有參與者具有一定的政策傾向,保證其在完成現代學徒制的同時,自身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利益,實現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學生、學校教師、企業師傅的利益共贏。
(三)現代學徒制的整合——建立“學校—行業協會—企業”的關系鏈
目前職業院校與企業聯系開展現代學徒制的途徑,大部分是通過學校自己主動聯系和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很少通過第三方中介組織。行業作為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共通體,理應發揮自身的優勢,促進職業院校和企業的交流,為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開展奠基。在西方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有行業協會這個組織,主要用來協調企業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共同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在我國,也有一些行業協會,這些協會大都屬于民間組織,沒有具體的行政能力,也基本不參與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其實,針對職業院校和企業平時缺乏溝通,也缺乏溝通媒介這一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行業協會或者功能類似的機構進行解決。基于自身的功能,行業協會可以為職業院校和企業搭建合作溝通平臺,找到他們共同的目標,促進現代學徒制的開展,實現共贏。另外,行業協會作為第三方非營利性組織,還可以客觀公正地處理現代學徒制開展過程中出現的校企雙方的矛盾,促進現代學徒制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校企雙方為我國培養高素質職業技能型人才共同奮斗。所以,針對目前存在的學校“熱”、企業“冷”的問題,可以建立“學校—行業協會—企業”的關系鏈,由行業協會負責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溝通,完成現代學徒制的整合。
(四)現代學徒制的模式維持——樹立職業教育終身化的理念。
現代學徒制因職業院校、企業和學生對其認識不夠科學,導致運行不夠順暢,所以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職業教育終身化的理念。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給予這里的終身化以“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概念。首先,職業教育應該是“全員”性的。所謂“全員”,主要指職業教育不單單是職業院校的責任,還是全社會的責任,培養的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全社會參與其中。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都有義務對其負責。在全社會營造這樣的氛圍,就會全方位提高對于現代學徒制的認識。其次,職業教育應該是“全程”性的。一方面,無論是從學校到企業,還是從企業到學校,現代學徒制都應該本著教育的本質去開展,而不是學校里是教育,企業里是教授,只有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都遵循最本質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優秀的;另一方面,在現代學徒制的開展中,應該傳遞給學生“學無止境”的理念,讓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都致力于技能的發展與研究。最后,職業教育應該是“全方位”性的。一方面,在現代學徒制中,不僅要重視技能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素質的提升,這樣學生才能全面發展,才能展現高職大學生的特色定位,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勞力者”;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種機會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如講座、暑期實踐、技能比賽等,培養他們的職業理念,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以及職業技能。總之,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職業教育終身化的理念,對于促進現代學徒制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必要的,能夠實現現代學徒制的模式維持。
在我國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所改變,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有利于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所以必須加大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力度,進一步深化對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與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09(12).
[2]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Z].2014-8-25.
[3]卓奕源,伍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及啟示[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張啟富.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困境與實踐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3).
[5]魯婉玉.高職教育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OL].大連:大連大學,2011[2017-07-01].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258-1011160494.htm.
[6]祝木偉.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施現狀及改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0).
[7]杜啟平,熊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5(1).
[8]李晴晴.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外部環境保障策略研究[D/OL].重慶:西南大學,2013[2017-07-01].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13270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