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美術課工具材料準備與使用的復雜性、教師追求技法性、學生不理解所學何用,常出現時間緊不高效、教師的付出像是無用功的尷尬局面。如何優化教學策略,讓美術課堂更高效,構建和諧的美術課堂,美術教師的反思與改變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美術;優化教學策略;高效
【背景】
蘇少版八(下)美術教材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以中國畫技法練習為主展開。整個學習領域的課時安排需要6-8課時。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從中國美術史角度欣賞不同時期代表畫家及作品,主要是學生通過臨摹初步了解畫工筆和寫意作品的技能練習。由于時間有限,對學生作品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基本的國畫技能還是很需要講究的。所以,實際操作之前需學生準備專業的國畫工具,每節課上課前需要五分鐘左右時間整理工具,下課前需提前五分鐘整理工具,但是美術在大多數學生與家長心中是小學科,重視度明顯不足,課堂違紀現象,小講小鬧現象頻發,常常打斷教師課堂的進行,每節課被無形的縮短到35分鐘左右。
【描述】
某日下午第二節課,上課鈴聲響起,八(5)班學生排著稀稀拉拉隊來到美術教室,我組織盡快就坐并按照PPT上的要求準備好國畫工具。有些同學動作很慢,有些同學工具不全,真正上課前的準備時間里我內心很急,但表面上需要鎮靜的巡視、督促準備工作。上課鈴聲響起后的第8分鐘,美術課正式開始。本課是寫意畫山水畫的技能練習,我通過實物展臺的示范引領學生完成一幅簡單的寫意山水畫,邊示范邊講解山水畫作畫步驟,并將勾皴染點不同步驟提前畫好,分別張貼黑板上,并提出每步需要注意的作畫要點,整個示范講解10分鐘左右。接下來學生作畫,課堂再次躁動起來,沒帶全工具的同學又開始借,工具準備好的同學前后的討論起來,“好難啊”,“哎,看老師畫好簡單,但是我不敢下手啊”,“老師,他在宣紙上亂寫字”,“哈哈,你看他的畫被毀了,一大團黑墨滴上去啦”,“唉唉,小心點,我的墨汁,被你打翻啦”教室里嘩然一片……這時我嚴肅提醒學生獨立完成作品,不要講話分散精力。接下來我巡視個輔,針對不同的問題示范講解,期間班級紀律一直吵吵嚷嚷,我管一下,他們安靜一下,沒五分鐘,吵嚷聲又起來,我由于主要關注學生作品情況,而且一個班四十多個學生都要看一遍,精力有限,加上一些學生過于隨意的行為激怒了我,聲調猛然提高,“安靜,畫畫不是講話,需要動手動腦,不需要動嘴!”教室里安靜許多,這時我聽到一句“畫這國畫有什么用”“就是,每次上課帶這么多東西煩死了”“是啊,還不如讓我做幾道數學題有用呢”,我抬起頭看到對話的是兩個小姑娘,平時比較乖巧聽話,我上課的激情一下子被猛擊。我這樣辛辛苦苦備課、做教具、教授技法的意義何在?不管怎么樣上課還在繼續,學生前后共作畫20分鐘,還有半數同學未完成,我原計劃要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展評,可是時間不夠了,課前課代表告訴我班主任提醒下節課考試,要他們早點回去,教室里的三個水池,四十五位同學清洗工具至少要五分鐘,所以,只能草草收場,將這未畫完、未干的作品上交。
【反思】
上述情況在常態造型課上時有發生。如何優化常態造型課,提高教學效率,構建和諧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美術學科素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從實踐教學中反思并優化如下三點:
一、 美術課工具材料的特殊性
美術課是被“邊緣化”的副科,不被重視的苦惱,在此不多贅述。如何改善這一現象?江蘇省相關教育部門已經作出很多改革與推進,2017年已將美術加入中考測評,以此引起學校與學生對美育的重視。在不增加額外課時,仍保持每周一節美術課,不給學生添加學業負擔的要求下,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的高效尤為重要。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常被45分鐘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困擾,此現象在與同行交流中也都有同感。究其原因與美術學科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有著很大的關系。就如開篇描述的國畫造型課,工具的擺放、正確的使用、結束后的清洗等都需要時間,而不管是造型·表現課還是設計·應用課,學生都需要實踐創作,盡量要在一節課完成,再進行點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之常出現時間不夠用的現象。作品未畫完且未干,鈴聲一響草草收場,要等一周后再次作畫,創作思維、熱情都會受限,達不到預期效果,學生參與積極性也會受挫。所以在具體落實中校方是否可以考慮在排課時將每班的美術課兩節課連排,每班分單雙周進行。這樣的90分鐘能很好地將技法練習趁熱打鐵,提高課堂成效。另外工具材料的管理方面,每位學生要學會管理自己的美術工具,其實在國外的藝術教育中,美術音樂課大都是作為一個大課進行的,一個上午或下午,在有足夠的時間保障下展開教學,讓學生深入探究。
二、 美術課教學設計的生動性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有趣的教學情景的設計,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并有成功的體驗,才是有效的課堂。反思我的造型·表現的課堂,出現開篇中提到的學生抱怨學這些技法有何用啊?究其原因是沒有將枯燥的技能訓練設置到一個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另外,美術教師過于強調學科中心,總是設想學生也像教師一樣關心和熱衷于美術,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師總是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一步一步臨摹或者寫生,而今天的初中美術課堂要將課堂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要靈活,學生思考的空間要放大,課堂呈開放性。單一的追求技法的思維,撐不起有血有肉的美育。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生動且與學生生活相關,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造型·表現活動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筆者針對開篇描述的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多次修改,將教學中的導入環節進行了優化,設置了一個中秋畫花燈賞花燈的情境,邀請學生在空白燈籠上創作水墨畫,將所學的山水畫或寫意小品繪制在燈籠上,優秀作品掛于教學樓走廊供師生觀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升,并且在聽講時非常專注,因為他們知道水墨畫的特性,一分心就會失誤,一個燈籠就浪費了,另外畫得好還有展示機會,初中生的表現欲被激發出來,為高效課堂達好基礎。
三、 美術課教學環節信息化
信息技術的洪流中,各類教育軟件及產品很早就進入人們的視野,筆者根據近幾年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發現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美術教育中軟硬件問題,讓課堂更高效。但是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如何更好地讓信息技術發揮作用,需要教師堅守以學生為主,以好的教學設計為線,以信息技術為輔。例如筆者在開篇提到的教師的教學示范環節,做了很多工作,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是硬件上的客觀問題,投影不清晰且教室又大,學生沒能夠更直觀地看到教師示范時所追求的筆墨變化。美術是觀看的藝術,看都看不清,何談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教師示范不夠清晰,知識點太多,學生在短暫的幾分鐘消化不了,影響教學的有效性。由此,筆者針對示范環節做了如下的優化策略。拍攝并編輯示范微視頻。首先,教師要明確示范目標,了解學生在平時作畫時常出現的現狀,針對目標與現狀,將工具材料的使用放入鏡頭中,將學生把握不好的幾個重點著重講解,時間在五分鐘左右,不宜過長,教師的講話口齒清晰且在后期編輯中注意在重點處文字標注,最后配上淡雅的輕音樂讓學生能從學習中愉悅身心,有興趣看下去。而在最后的評價環節中,引入新技術,教師根據學生小組推薦的作品用手機拍照上傳,學生用手上的遙控器給作品投票,這些環節又快速又能激發每位同學參與,課堂氛圍活躍,讓課堂也更高效。
【小結】
筆者認為,就很多人而言,通過基礎美術教育引發對美術的認知和興趣,并能終身愛好和參與美術,是能夠增強幸福感的不錯的選擇。作為美術教育者一定要知道怎樣教美術,什么才是好的美術課。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自由的呼吸,如果不造成這樣的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發揮作用。所以,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有著有趣的學習情境、有著現代技術的支持的課堂是多么重要。所以,除了不停地學習提升專業技能,更要常常反思,并能從中及時做出優化教學的策略,才能無愧于教師這個職業。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J].教育文獻,2004(10):14-16.
[2]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I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P99.
作者簡介:
張國競,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