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如何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工作也成為了當前教育者最關心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就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的課堂設計與教學講解做出詳細闡述,并針對三角函數的特點及教學方法做出論證,以便廣大讀者總結出有益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三角函數 課堂教學設計 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19-02
1.高中數學教學中三角函數的教學特征
在高中教學中,三角函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高考的必考考點,與高中數學其他教學模塊有著密切的聯系,被認為是最鍛煉學生抽象能力和幾何解析能力的內容。由于三角函數這部分知識內容極為抽象,知識集成度也比較高,有著多樣的解題方法,也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部分知識的時候經常出現難點。例如,在教學例題的講解中,三角函數的性質就是主要難點,即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知識難點有所理解,但根據三角函數性質的解題能力也需要在后期慢慢形成,很少有學生能在老課堂講解之后就形成較強的解題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對三角函數中的重難點問題有所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公式、掌握記憶方法,靈活運用,以期達到舉一反三、快速解題的目的。
2.高中三角函數教學總體論述
2.1以誘導公式為核心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及理解
誘導公式是高中三角函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對于學生掌握三角函數學習方法,理解知識原理有著積極作用。誘導公式是三角函數化簡求值運算的常用方法,能反映出三角函數一些性質特征。因此,在向學生講解三角函數圖像與性質之前就要強化學生對誘導公式的理解,借助誘導公式讓學生對三角函數形成直觀的概念。同時也能夠反映三角函數的一些重要性質。此外,誘導公式與三角函數的性質有著直觀的聯系,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三角函數學習的方法,老師有必要在向學生講解完三角函數的圖像及性質后引導學生去揭示誘導公式蘊含的重要性質,以健全學生的認知思維。
2.2引導學生從代數角度理解三角函數
三角函數是高考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數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發展趨勢來看,很多有關三角函數的課程對代數推理不做詳細要求,除了有關三角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方面內容需要用到代數推理之外,其他內容并未涉及。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考不做詳細要求,老師就不對學生講解。在我看來,代數推理對于學生學習三角函數是極為重要的。不僅因為代數推理能強化學生的認知架構,更有利于擴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對三角函數形成完善的理解。
2.3加強學生對三角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的理解
奇偶性和單調性是三角函數的兩大特征,是學生學習三角函數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內容。對于有些學生而言,即使學習過了三角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也未對三角函數形成完善的認知,還有著較大的缺陷。因此,在后期復習中老師可以借助三角函數圖像,幫助學生理清函數性質與函數圖像之間的關系,借以強化學生的認知架構,健全學生的思維。
3.高中三角函數教學課堂構建
3.1引導學生分工合作
由于三角函數知識內容的集成程度較高,變換形式多樣,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分工合作進行學習。“分工”是“合作”的基礎條件,小組教學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學任務的分工與合作。老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就要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個體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一方面老師要引導小組內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擔不同的任務,另一方面老師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出每個學生的才能優勢,針對重難點問題共同探討,發表意見,獲得正確的知識認知。
3.2創設科學和諧的教學環境
三角函數知識內容較多,解題步驟繁瑣,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知識原理的認知也有所不同。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思維,老師有必要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實現學生個體的平等合作。因為平等交流是小組學習開展的基礎,只有學生之間具備了相互平等的關系及組織基礎,小組學習目標才能實現。
3.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
三角函數知識內容的重難點問題較多,學生若只聽從老師講解是難以獲得正確認知的。這就要求老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在發揮群體智慧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在小組合作情景中,老師要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要鼓勵對重難點問題積極思考,積極探究,在小組內要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學交流看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綜上所述,三角函數作為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是高考的必考考點。老師要針對這部分知識內容對學生講解,強化學生的認知就要不斷掌握三角函數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構建課堂,借助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強化學生的認知架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衛汾.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大班額教學中的運用[J].創新人才教育.2014(03):21-25
[2]劉德勝.高中計算機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4(0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