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旭丹
摘 要:我國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要從小抓起,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識字教學既讓學生學會了基本的知識,也使其領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一舉兩得的行為。文章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著手,分析了文化滲透的內容,并給出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漢字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7
一、透過漢字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漢字是表意文字,也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從漢字本身蘊含的文化出發,有計劃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讓學生逐漸了解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并引導學生主動地閱讀材料,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識字的方法。透過漢字,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語文教師為學生營造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快樂地參與識字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透過漢字,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進而記住更多的漢字讀音及寫法。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活動中,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二、引經據典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
在識字教學中,有一部分教材是古文古典名著的節選,這些節選都經過教育專家的仔細甄別、篩選,大多膾炙人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揭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這些節選文章不僅是我們識字教學的基礎,也可以是傳統文化的素材來源。我們在進行識字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生字,也要讓學生了解教材蘊含的傳統文化。比如,講解課文《大禹治水》時,在“害”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向學生分析一下當時洪水對人們的危害及黃河沿岸當時的生產力;在“通”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大禹與他父親治水的不同之處,啟發學生感悟“通”和“堵”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在“偉”的識字教學中,可著重介紹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之處,感受古人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總之,要充分挖掘教材背身蘊含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識字練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對單純的識字練習產生枯燥感。
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
從文化角度分析,漢字的獨特魅力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表意性特征,漢字所蘊含的主體精神一般表現在其創造過程中的取象角度。在我國漢字系統中,每一個相關文字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彰顯著先民的文化意識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民族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表現出的詩性意識、美學思想。因此,在文化視野下,小學教師要想增強識字教學的文化性,就應該將漢字文化轉變為一種能夠被兒童所接受的形式加以表達,如漢字故事、形象的圖片等,在增強教學實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展示漢字書法魅力
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朵藝術奇葩,是國人甚為自豪的藝術精粹。書法可以幫助書者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水準和道德修養。學校應大力提倡進行書法教育,語文教師要引導他們“體會漢字的優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的文化本性。 另外,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板書設計,力求以工整而優美的板書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在教師認認真真的板書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漢字的正確的書寫順序,對漢字的結構特點有一個清晰、深刻的認識,而且教師書寫漢字時認真而嚴謹的態度能夠感染學生,學生會模仿教師去“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
在開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將中國古代漢字文化與現代小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為小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深入學習夯實基礎,提升小學語文的工具性作用,提高識字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潘茂軍.論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 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 2017(8):86.
[2]葉明麗.淺析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 讀寫算(教師版), 2016(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