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中西方文化失衡現象,即重視西方文化,忽視本國文化。由此造成了學習者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日益淡薄及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本文從社會、學生及教學三方面入手,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導入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大學英語專業 傳統文化 融入
1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現狀
目前,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當涉及到文化講解時,往往重視對目的語文化的講解,而對母語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英語表達的介紹卻幾乎還是空白。這種母語文化的“失語”現象,即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吳利琴,2006) 外語教學不應該只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和了解目的語文化的機會,還應該肩負起傳播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縱觀我國當前英語教學的現狀,從教材的編寫、選用到課堂教學無不體現出對本民族文化的忽視。對母語文化缺乏重視,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語文化底蘊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地去突擊英語的表層學習,其結果只能是對兩種語言都一知半解,極大地影響了語言學習的效果,從而也就無法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2 當前大學英語教育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目前的中國外語教學過多地強調了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忽視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學習及其對外語教學的積極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可以用失語、缺少、被忽視、被冷落等詞來表達。許多英語人才的漢語文章通常存在語句不通、詞不達意的問題。從叢教授最早指出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缺失問題并且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從叢,2000)的觀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的英語教材缺少中國文化元素。目前大多數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基本以語言知識體系或目的語文化為中心很少有英語書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這就使很多學生沒有給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足夠的重視,更造成許多學生在學習多年英語后仍然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更不用說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了。
第二,不良的社會環境。現在社會日新月異,充滿機遇和挑戰,人們一味尋求快速成功和獲取短期利益。在這個重視各種證書的年代,大部分學生受此社會環境的影響認為他們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得高分找到好工作,而忽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第三,教師自身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并不高。當前大多數英語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而相關的培訓也很少。由于教師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大多數人在上課過程中缺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和意識。即使有些教師喜愛并且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其水平可能還不足以在課堂上系統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
第四,學生自身的原因。由于缺少學習傳統文化的動機,許多學生不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民族自尊心不強,認為沒有必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也無法樹立民族自信心,慢慢的,他們沒有辦法準確地理解和表達中國的文化。他們喜歡西方的情人節,能說出所有與情人節相關的浪漫事件,卻很少關注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
3. 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必要性
從叢教授在其文章中強調應把中國文化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使中國文化教育系統化,滿足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互補與融合的時代需求。只有“學貫中西”,才能正確處理中西文化沖突,才能以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趙冬云,2004) 。KRAMSCH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指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他同時指出:“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該文化放在與本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著對目標語以及母語的再認識。”而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中西文化溝通的有效途徑不僅僅應該接觸西方文化,更應該起到向西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象征。而全球化的趨勢不僅加速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交流,同時也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競爭。舶來文化如萬圣節,感恩節等西方傳統節日在全球化的驅使下迅速融入當代大學生活。外來影視作品作為文化載體之一也掀起大學生的模仿潮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認為,我國必須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戰略旨在對外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和媒體界越來越關注并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小學開設國學課,央視也推出一系列文化傳播類電視節目如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社會上因此掀起一股“國學熱”,甚至有了國學館(教授學前兒童國學知識的私立培訓機構)的出現。針對這種“國學熱”的出現,上海師范大學的陳衛平教授認為:“社會層面的國學熱,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的一大明顯缺失,即缺少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4.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的途徑
在學生情感上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歸屬感的引導。文化的平等性顯示了各民族文化都具有獨特價值,無優劣貴賤之分。文化的差異性說明了各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獨一無二的。盡管當今我國社會文化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及網絡時代低俗文化的騷擾,教育作為精神的“烏托邦”和民族意志傳承的最有力保障,必須對文化的平等性和差異性持有深刻的認識。同時,應擔當起捍衛、保護和發揚民族先進文化的重任。作為英語教師,則要把握中職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強化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傳統文化,從而自覺產生學習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解決學習的內在動力問題。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英語教師要努力改變自身的“英肥中瘦”現象。加強學習,收集資料,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書畫琴棋等知識。只有真正地成為一名學貫中西的教師,才能客觀理智地對待不同的文化,在教學中做到正確的引導。英語教師自身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更能激勵學生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學習中去,并且隨著學習和了解的不斷深入,必然會促進他們產生積極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提高教師自身的學術和文化素養。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滿足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掌握,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這就對英語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和文化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己用流利的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具有傳播優秀的本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感,以此帶動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英語教師要有很高的專業造詣,能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在教學中對學生潛移默化地發揮教育作用,指導學生提高在跨文化交際中用英語準確表述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開展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課堂教學只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部分,課外傳統文化的融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課后的環境更加自由輕松,更有利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學校可以多展開雙語結合的校園活動,支持鼓勵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英語辯論,演講或者配音等比賽。同時,可以在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在實踐中傳播傳統文化,如在博物館成立雙語志愿團隊;或參加體育賽事的志愿服務,以及“幫助留學生在中國過大年”等大型公益活動等。只有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和課外的實踐能力相結合,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 筆者認為, 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視西方文化教學的同時, 很有必要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教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真正實現英語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葛傳椝.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中國翻譯,1980(2):1-8.
[3]劉喜琴.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輸入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昌航空大學,2011.
[4]林莉莉. 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J]. 赤峰學院學報, 2010 (12):190-191.
[5]郁梅.英語課上的中國文化教學[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7.23.
[6]趙冬云.外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6):47-48.
作者簡介
肖婷(1982—),女,漢族,重慶人,講師,教育學碩士,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