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是對單篇閱讀教學的有益補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教學觀念和學生閱讀水平存在差異等導致群文閱讀教學在議題選擇、文章遴選、課堂節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安排的意圖和學生年齡特點等合理確定議題,注重所選文獻材料的層次性和豐富性,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開展閱讀、分析、質疑和建構等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群文閱讀;確定議題;選擇文獻;課堂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83
“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最早來源于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會長趙鏡中先生,他在《從“教課文”到“教閱讀”》一文中指出閱讀教學的幾個重要轉變,其中之一就是:“教師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而蔣軍晶教師則闡釋了從單篇到“群文”的巨大意義:師生回歸閱讀的本質、模擬真實的閱讀狀況、改變閱讀教學的固有方式。綜合目前研究的成果,可歸納出:群文閱讀教學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有意識地圍繞某一主題精選多篇文章,指導學生在閱讀、分析、質疑的基礎上實現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群文閱讀教學是對單篇閱讀教學的有益補充
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著重字、詞、句的學習和講解,在夯實字詞的基礎上由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文本進行分析與挖掘,并獲得各項不同的技能。但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陷入被動接受的境地,其關注點在于課文本身的知識和內容,學生不容易“跳出”課文進行思考和延伸。而群文閱讀則要求學生不拘泥于文章中單個字、詞的理解,教師選擇某個主題在一定的時間內引導學生通讀大量的文本,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文本之間的聯系,圍繞主題進行分析綜合,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群文閱讀教學可以大幅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1.大幅增加閱讀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到小學畢業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可是僅僅依靠單篇課文閱讀教學遠遠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每周安排1-2次群文閱讀教學,每次提供5篇左右課外文章,那么學生的閱讀量能基本達到。沒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要想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不可能的。
2.提高閱讀分析能力。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往往著重字、詞、句的識記和掌握,較少考慮對學生理解能力和質疑能力的培養,甚至課文的中心思想都要求整齊劃一,何談學生個性的發展?而群文閱讀教學很少關注字詞句的講解和記憶,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在多篇文獻的閱讀中進行比較、探究、總結,注重使學生在多篇文獻的閱讀中感受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對文獻本身提出自己獨立的看法,進而體驗閱讀帶來的樂趣。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如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相對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不但要有量的突破,更要有質的提升。然而,由于傳統教學的思維定式,不少教師還沒有適應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和誤區:一是議題的確定存在較大隨意性,如有的教師在設計議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品質,忽視學生當前最需要提高的閱讀能力;二是所選文獻不太適合學生實際水平,有些后進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難以讀懂教師提供的多篇文章;三是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節奏,講解過多,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嚴重不足。
三、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化
(一)多維度確定議題
依據教材編排意圖選擇議題。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一般以單元為單位圍繞某一主題思想編排課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發現教材的編寫意圖,認真挖掘隱含的主題思想,并通過群文閱讀教學使學生自覺分析、體驗并加以體會。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分別是《第八次》《臥薪嘗膽》《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單元的主題是忍辱負重,絕不輕易放棄。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一篇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感受到布魯斯王子的情緒變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再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體會勾踐的臥薪嘗膽和雷奈克的整日思索,最后將幾篇課文進行深度比較。
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議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知識能力和需求設計議題,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比如,在學習文言文《楊氏之子》后,有的教師以“文言文中的智童”為議題,選擇了《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文言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不但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文言文學習的常用方法,還在閱讀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閱讀教學的目標選擇議題。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章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求學生在交流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教師在選擇議題時,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可討論性,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如“成長的故事”“難忘的回憶”“我的朋友”等,并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自由發表意見。
(二)合理選擇文獻
在確定議題后,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合理選擇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文獻資料。如果文獻選擇得當,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實現學生對多篇文章的比較、思考和聯系。
注重所選文獻的層次性和豐富性。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文獻不僅要有一定的關聯性,更要注重層次性和豐富性。教師通過設計精當的問題,將這些文章串聯起來,使學生在閱讀、聯系、比較、歸納和質疑中,獲得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技能。只有這樣,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太陽》這篇說明文時,適時加入描寫太陽的散文和詩歌,既豐富了課堂閱讀形式和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對太陽有了理性和感性的認識。
所選文獻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眾所周知,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興趣所指和關注點不太一樣,教師在選擇文章時要充分考慮: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每個班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和品質存在一定差異,有的差異還很明顯。教師在選擇多篇文獻時,一定要適合班級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和閱讀水平,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讀完文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否則,群文閱讀只能停留在讀的層面。如果無法讀完,那么進行深入的思考、比較和質疑就無從談起。
(三)把握課堂節奏
在實際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所選文獻靈活把握課堂節奏,力求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
要留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既然選擇了多篇文獻,而且要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完成閱讀,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以點撥、精講為主,給學生留相對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和思考,否則學生的閱讀和思考就會停留在“蜻蜓點水”的狀態,很難發現多篇文章中存在的聯系。學生只有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才會逐漸養成愛好閱讀、主動閱讀的習慣。
要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形式。由于群文閱讀教學的文章比較多,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形式,如精讀、泛讀、略讀、跳讀等,既能避免單一閱讀模式帶來的乏味和疲勞,又能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
要進行積極的文本間的建構。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多篇文獻之間建立聯系,通過閱讀發現其共同主旨,并加以比較、分析,努力探究文本間的關聯之處。如通過精讀一篇課內文章、泛讀多篇課外文章發現其內在聯系;閱讀多篇不同體裁的文章后,通過比較體會體裁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補充形式和改進措施。但是,由于單篇教學的長期經驗影響和限制,群文閱讀教學在議題選定、文章選擇以及課堂駕馭等方面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不少缺陷,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蔣軍晶.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關于單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2] 劉大偉,蔣軍晶.群文閱讀教學: 概念、價值及實踐路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1).
[3] 許睿.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語文知識,2017(3).
[4] 程俊英.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的意義與策略[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5] 潘玲.“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與策略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4).
[6] 朱爽.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索[J].語文知識,2017(8).
[7] 徐薇.群文閱讀:語文共生教學的一種樣態[J].小學語文教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