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淋娟
摘要:求職面試是中職學生必須面臨的一項人生重要關卡,中職學生能否被心儀的企業錄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一關卡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就面試時間禮儀、個人形象禮儀兩方面中職生求職公關禮儀進行了詳細論述,希望由此能夠為相關中職學生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中職生;求職;公關禮儀
前言
在基本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招聘人員往往會結合求職者言談舉止、儀容儀表決定最終是否錄用,而這便對求職者的公關禮儀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為了保證中職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自身心儀工作的職位,正是本文就中職生求職的公關禮儀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面試時間禮儀
時間禮儀屬于求職公關禮儀的重要組成,遲到、失約的求職者往往很難得到招聘方的認可,質疑求職者責任心、工作熱情的情況也往往因此出現,因此本文就提前到達、適時告別兩個角度對求職公關禮儀中的面試時間禮儀進行了深入闡述。
(1)提前到達
提前達到面試地點屬于把握求職公關禮儀的基礎,中職學生必須盡可能在約定時間前10~20分鐘達到面試地點,這是為了避免出現考官等待應聘者的情況出現。此外,到達招聘企業后,中職學生需要首先向負責人員表示求職的誠意,而隨之開展簡單的準備工作,才能夠保證避免具體面試過程出現手忙腳亂、過于緊張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中職學生必須避免帶親戚、朋友、同學參加應聘的情況出現,這時由于該行為很容易給主考官求職者沒有長大之感。
(2)適時告別
一般情況下,面試的流程可以概括為“求職者自我介紹-主考官提問-主考官介紹工作性質、職責-求職者述說對工作理解-雙方探討福利待遇問題”,而當雙方的交流基本結束后,主考官會示意介紹面試,這時中職學生必須避免堅持留下、強行推銷行為的出現,并同時主動告辭。求職者離職的過程必須避免出現浮躁不安、急于赴會等傾向,而如果過早離場則很容易給人缺乏誠意之感,這點也必須引起中職學生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面試結束后的禮儀也必須得到中職學生重視,表示感謝、不要過早打聽面試結果、做好再次沖刺的思想準備均屬于這一過程中中職學生所需要把握的關鍵點。
二、個人形象禮儀
個人形象屬于中職學生求職過程必須關注的點,其應聘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響,這是由于個人形象本質上屬于求職者素質的外在表現。結合“首因效應”理論不難發現,主考官在判斷求職者身份、地位、學識、個性的過程中,求職者的個人形象往往會成為“第一印象”的主要構成,多數情況下主考官對求職者個人形象的重視還要升高簡歷、文憑。據某權威機構調查,有經驗的主考官能夠在30s內結合求職者個人形象判斷是否錄用,而為了個人形象能夠較好服務于求職過程,本文提出了以下三方面中職學生求職公關禮儀中的個人形象禮儀。
(1)整潔儀容
在整潔的儀容保持中,中職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頭發的整潔。性別的不同使得頭發整潔的標準也有著不小的差距,一般來說男性需要保證發行中規中矩、不染發、不留長發,女性則需要保證發型以整齊簡潔為主,男性和女性均應避免頭發遮住眼睛。②面容和手的整潔。避免面部存在穢物是這一環節的關鍵點,同時男性的胡須、鼻毛清理和女性的妝容選擇和指甲處理也必須得到重視。③清除異味。由于中職學生求職過程往往與主考官距離較近,因此其應在具體面試前做好的異味的清理工作,不吃刺激性食物、做好個人衛生同樣需要得到重視。
(2)得體服飾
服飾的得體同樣屬于個人形象禮儀的關鍵點,中職學生應結合自身所應聘的職位有針對性的選擇服飾搭配。一般情況下,文職類職位的應聘男性應選擇得體的正裝,而女性則應選擇合體的套裝和套裙,同時顏色應避免超過三種;而營銷員、程序員等普通員工則可以穿著稍隨意一些,但同樣需要避免服裝顏色超過三種。
(3)優雅舉止
舉止的優雅體現求職者的素質,因此本文建議中職學生高度重視以下幾點:①敲門。采用正確的敲門方法并在得到允許后進入是最基本的素質展現,右手背手指關節輕輕敲三下屬于正確的敲門方法。②關掉手機。關閉或將手機調成靜音模式可以避免手機不合時宜響起帶來的負面影響。③行鞠躬禮。中職生學歷不高,經驗不足,要在面試時取得好印象光說禮貌用語還是不夠。進入面試室時,應該90度鞠躬,它不僅能表示尊重面試人員,還能表達自己的誠意。鞠躬之后,再來打招呼。④微笑打招呼。中職生應在求職過程中主動與主考官打招呼,如微笑的問題“您好”、“大家好”。⑤站座得法。保持優雅的站姿、坐姿同樣較為重要,其中男性在落座后可以微分開雙腿,女性則可以并攏雙膝并將雙手放在大腿上。⑥保持微笑。微笑能夠展現自信,中職學生以此便能夠給主考官留下較正面的印象。⑦活用“十字禮貌用語”:在面試全過程中,實時適度的活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初見考官用“您好”,介紹結束后說“謝謝”,臨走時用“再見”。禮貌用語不離口。
結論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求職的公關禮儀直接決定著其求職的順暢與否。而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提前到達、適時告別、整潔儀容、得體服飾、優雅舉止等內容,則證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本文內容便能夠發揮一定程度的參考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