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梅
【摘 要】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如果能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出教科書的小課堂,走向語文資源豐富的生活大課堂,讓他們在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體驗和不斷創造中學語文、用語文,就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挖掘教材;結合實際;自我完善
一、無畫處皆成妙境——挖掘教材空白,補充點睛之筆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無一例外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當中也不乏“空白”之處,與中國畫的“空白”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巧妙利用,找準寫作指導的落腳點,開展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認知進行說話寫話,口由心動,心手合一,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之一。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去年的樹》,是日本童話作家新美南吉寫的一則關于樹和鳥的童話故事,篇幅短小,行文簡約,卻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意義空白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放飛想象翅膀,續寫精彩故事”的語文實踐活動,就鳥兒為實現諾言如何尋找、鳥兒的內心感受如何、故事結尾怎樣才最合理最完美等“空白”,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融入到童話之中,用個性化的語言去續寫童話,表達自己的愿望與情感。因為這項語文實踐活動安排在課文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對鳥兒和樹的情誼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就容易下筆成文,且編創的故事想象合理,內容豐富,視覺多元,很有創造性,讓人驚喜。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結合生活實際,溝通課內課外
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在教材中找突破點,而更應關注生活這本精彩的大書,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實際,如他們的親身經歷、情緒體驗等,鼓勵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積極參與,用心體驗,刻苦探究,努力尋求問題的答案,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實現語文與生活的無縫銜接,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水乳交融,同時更加多元化、立體化,更加有效果,學生寫作時才能有感而發,有情可抒。
開學初,一個孩子從家里捧來一缸小金魚,擺在教室一角,說是要給班級增加點生氣。我安排了學生們輪流喂養,課間還跟他們一起觀賞。當學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四單元“作家筆下的動物”這一專題時,學生們很自然就把教室里的這缸小金魚與中外作家筆下描寫的鵝、貓、母雞等常見動物聯系起來了。于是,我趁機組織大家開展了一項名為“我給小金魚畫像”的語文實踐活動,鼓勵他們結合自己喂養小金魚的經歷,把小金魚的外形,還有它們吃食、活動等生活習性,以及他們在喂養過程中發生過的趣事,一一用文字記敘下來。對于這樣的寫作實踐活動,學生們不但沒有產生絲毫的畏難情緒,還爭先恐后地交流,熱情高漲地修改,讓小金魚的形象躍然筆下。
又如,我們學校的花園種了成片成片的韭蓮,花期一到,就開得密密匝匝,雪白一片,為校園增色不少,學生們上學放學,總愛在花間流連。當我們結合學校的德育專題推出了“我們愛校園”這一語文實踐活動時,學生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那美麗的韭蓮身上。他們組成了好幾個活動小組,有的利用網絡搜集了許多有關韭蓮的資料、文章等,或摘抄,或批注,編成了圖文并茂的小報;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拍了不少韭蓮的照片,不管是含苞待放的,還是清水滴滴的,不管是蓓蕾初現的,還是枝折花謝的,每一張美圖都配上了他們自己原創的優美言辭;有的小組由韭蓮的花語“堅強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困難”聯想到如何做人;有的小組干脆來了個以韭蓮為題材的作文擂臺賽……當學生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寫文作詩的時候,那些豐富的詞匯、神奇的修辭、調皮的標點,早已像那被盡情贊美的韭蓮一樣,悄無聲息地開在了學生們的心間。
三、余獨好修以為常——追求自我完善,鼓勵不斷超越
葉圣陶先生曾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注意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修改”上面下功夫,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每單元習作完畢,我都會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有時主題為“我是伯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角度淘出同學們寫的好作文;有時主題是“我向名家看齊”,讓學生把自己的某些習作片段與名家筆下的類型相近的某些文段進行對比,找差距,勇超越;有時主題是“修改大講堂”,隨機選取一些學生習作,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診治”,對癥下藥;有時主題是“朗讀者”,模仿央視著名節目的形式,邀請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習作,從而判斷有否丟字落詞、有否用好標點、有否感染力等……雖然這些實踐活動都是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由于形式不同,角度不同,學生們不但不會覺得枯燥,還會樂在其中,寫作能力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對于學生們自評自改、互評互改之后的習作,如果特別優秀,我會鼓勵其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呈現出來,編入班級佳作之列,上傳微信群親子共讀,并指引其向《珠江青少年報》《佛山日報》等報刊投稿。這樣一來,作文能力強的學生紛紛你爭我趕,作文能力稍差的學生也會躍躍欲試,寫作,于他們而言,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樂事了。
【參考文獻】
[1] 邊濤,吳玉紅. 寫作能力培養[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2] 巴橋列. 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