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教學作為初中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民族的認同感,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和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歷史思維能力作為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部分,歷史思維能力就是指學習、研究各種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想真正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就要注重不斷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本文就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夠更好的推動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歷史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67-02
歷史既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學科,歷史就是人們對于過去的事實和前人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人對歷史的學習,就可以學習到勝利者的智慧,記住失敗者的驕縱。歷史學科作為中學教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新課標明確表示了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在向學生傳輸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時,還要注重緊密結合各種歷史事例,不斷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思維過程,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分析學生的思維認知和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真正顯現歷史教學的作用和價值。但很多中學生認為歷史學科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歷史學習只要進行死記硬背就可以了,不需要繼續進行理論的思考和分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1]。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結合歷史學科的優勢,利用豐富的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探尋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瀝青歷史發展線索,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眾所周知,歷史事件的發生實際上是以時間為主線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材本身的內容十分多且復雜,其中設計的年代、地點和人物事件太多。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帶領學生理清歷史知識中的發展線索,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各個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解《世界近代史》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先看教材的目錄,讓學生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大致內容,分清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2]。并讓學生清晰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戰爭等內容,這對于學生掌握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三、運用史料教學,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要想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知識,就要注重善于運用各種歷史史料,通過合理的史料運用,幫助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各個歷史現象中的發展規律,探究眾多現象之后的種種聯系。比如在講解《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添加武士階層的生活狀況,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加方便學生理解為什么武士會從幕府的支持者,轉變為幕府的掘墓人。比如在講解虎門銷煙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教師就可以將眼光放長遠,將其和英國的工業革命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根本。
四、構建歷史知識框架,發展歷史思維能力
要想在初中教學中不斷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就要注重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敢于突破傳統教學的禁錮,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幫助學生更好的梳理歷史結構、知識點、主題和知識層面。比如在學習完歷史七年級上冊之后,就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向學生簡要展示整本教材所寫的內容,將整本教材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和政權分立與名族的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掌握全局的能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框架,讓學生能夠不斷鞏固自身的歷史知識,并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學生能夠把握中學歷史知識,不斷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歷史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進行積極探究,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天賦,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力同時注重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積極性,真正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蕾.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7(11):130-131.
[2]黃軒明.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3(18):127.
作者簡介:
劉松青,女,出生于1969年10月,本科,初中歷史老師,目前任職于長春市九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