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PPE項目作為第一個揭示不同學前教育機構對兒童發展產生持續影響的大規模、多層次的縱向研究,為英國政府致力于保障、促進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證據。目前,我國欠發達地區處境不利兒童學前教育公平問題依然嚴峻。政府作為保障處境不利兒童學前教育公平的責任主體,應制定和實施“處境不利補償”方案,完善我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加強我國學前教育立法,從而保障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公平。
【關鍵詞】EPPE項目 處境不利兒童 教育公平 政府責任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214-02
一、英國EPPE項目簡介
20世紀末的英國,隨著移民人數增多而出現社會排斥加劇,單親家庭和早孕母親數量激增,因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和缺乏經濟來源導致家庭教育環境惡劣等問題的出現,造成英國的文盲率上升,貧富差距加大,兒童貧困在代際間惡性循環。EPPE項目作為“循證研究”的一個典范,為英國有關學前保育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學前教育實踐的開展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接受學前教育有利于減輕社會不良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處境最不利兒童在高質量學前教育機構中獲益最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給予普遍資助可以使所有的兒童受益等一系列研究結論,促使英國政府為學前兒童,尤其是處境不利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的服務發生改變。
二、EPPE項目中關于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內容及結論
EPPE項目中有關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導致兒童面臨“不利處境”的因素分析,以及探討不同質量托幼機構對處境不利兒童的教育補償作用。其中,導致兒童面臨認知、社會性發展“高危”(不利)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兒童自身特征和家庭特征。其中,兒童入園年齡、母親學歷、早期家庭學習環境這三個因素是與兒童面臨不利處境高度相關的。
研究指出,進入托幼機構接受教育,尤其是高質量的托幼機構能夠幫助兒童遠離認知、社會性發展“高危”處境,降低陷入不利處境的危險,并對后期的學習發展有持續影響作用。再一次證明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是改變兒童早期不利處境的重要途徑。
三、我國欠發達地區處境不利兒童學前教育公平面臨的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長期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落后、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與之相應的,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孤殘兒童則成為我國處境不利兒童中更為弱勢的群體之一。保障這些處境不利兒童享有公平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同等的待遇,是發展西部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的關鍵突破點,也是促進我國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公平、和諧、正義的重要舉措。
就已經結束的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成果來說,在國家以及各省市、縣級政府、教育部門的努力合作下,我國學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有關保障處境不利兒童的學前教育公平方面,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機會缺失
西部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同時又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其思想觀念、文化水平較中東部地區,相對落后。一方面,許多家庭迫于經濟拮據等因素,難以支付相應的學前教育費用,從而使處境不利兒童無法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家長文化水平有限,從而導致其教育觀念淡薄,思想意識落后,認為學前教育對兒童的早期發展無足輕重,上幼兒園對兒童的發展并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促進效果。除此之外,尤其是一部分殘疾兒童家長,面對兒童身體上的殘疾,產生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認為送幼兒上幼兒園,反而會為家庭徒增許多“麻煩”,因此選擇讓兒童在學前階段居家學習。
(二)教育質量偏低
目前,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地區,得到政府資助的“優質”學前教育機構往往辦學質量較高,在家長“排隊”“擠破頭”爭取入園名額的情況下,家庭的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教育機會的分配中來。這樣,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資源實際上更多地被本就處于有利地位的社會優勢群體所享受。相應的,經濟貧困且處于處境不利地位的家庭只能選擇將子女送到收費相對低廉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中去,而這些收費低廉的機構其辦園資質、教育狀況又令人十分擔憂。
貧困家庭的子女,以及留守兒童、孤殘兒童實際上并沒有享受到相對優質的公共學前教育資源,而滿足他們受教育需求的民辦教育機構又因為辦園資質等問題,時常被上級管理部門“壓、管、制”,在教育、教學工作質量本就不高的情況下,幼兒園正常的教學秩序又時常被打亂。對于這些處于處境不利地位的兒童來說,教育質量無從談起。
(三)資源分配不公
優質的學前教育對于改善處境不利兒童早期發展,有著重要且持續性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彌補其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足;另一方面,對兒童進入小學及之后的學業發展有良好的奠基作用。因此,保障處境不利兒童接受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不只是保障有限的學前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更是保障兒童自身獲得良好發展的重要途徑。
而政府現行的一些政策實行普惠制,為一些學前教育機構提供服務、場地、師資、玩教具,同時,收費也十分低廉,屬于質優價廉的學前教育服務。但是,能享受到這些服務的處境不利群體十分有限,其中大多是來自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環境優良的優勢群體,真正的處境不利群體并沒有或很少享受到這種服務。
四、啟示
(一)“處境不利補償”方案,確保學前教育起點公平
在目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充,但依然有限的條件下,有意識地將公共教育資源向處境不利兒童傾斜,對其進行教育補償,即著眼于大的社會生態環境,制訂與實施“處境不利補償”的教育方案十分必要。政府在增加公立學前教育機構的同時,對接收處境不利兒童的私立學前教育機構以資金、政策上的獎勵、扶持,并依據接收處境不利兒童的數量考慮公共資金投入的分配,有利于實現教育起點的公平,確保所有兒童都有機會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二)多渠道、多形式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
我國現有的資助制度以減免部分學前教育費用為主,另外還有部分地區以直接發放現金給家長的方式進行補貼,而對于現金是否用于支付學前教育費用,就不得而知,這種方式,相對于歐美國家通過教育券、稅費返還或稅費抵扣等形式,發放給各州、各托幼機構、社區及幼兒家長,實施學前教育的減費、免費等補貼、資助方式和形式,存在一定不足和漏洞。因此,適當借鑒他國經驗,完善已有資助制度十分必要。
此外,相對于義務教育,我國處境不利的學前兒童實施的免費營養政策,僅有2013年衛生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婦聯等部門負責人發起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試點項目啟動”項目,而該項目以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重點,以半歲到2歲嬰幼兒為目標人群,并未涉及3-6歲學齡前兒童,同時,與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范圍、財政投入相比,還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三)加強學前教育立法,保障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公平
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立法進程,將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公平享有受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納入其中,是實現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受到法律保護,進而實現權利救濟的重要前提。將處境不利群體兒童的受教育權,生存權,免受有害影響、虐待和剝削等一系列基本人權的法律保護內容一并納入學前教育法。
其次,在學前教育立法中對各級政府保障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學前教育公平的責任作出明確規定,避免因地方財政實力不均衡而導致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等問題。
最后,應在立法中對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公平享有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程序作出明確規定,即一旦發現處境不利群體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生命權、健康權、發展權等受到侵害時,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配套的程序法可指導監護人向相關機關或部門提出訴求,同時可考慮成立專門負責處境不利群體兒童教育的法律保護援助或咨詢工作的法律保護機構。
參考文獻:
[1]鄭名.“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成效分析與政策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 2014,(8):34-43.
[2]朱家雄,張婕. 教育公平——一個不容回避的學前教育問題[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版),2006,(2).
[3]桂林,胡福貞,王秀艷. 試論當前我國處境不利兒童的構成[J].教育探究,2011,6(3):34-38.
作者簡介:
彭珊珊(199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