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
【摘要】語文課程的本質在于提升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經過有效的思維鍛煉,能夠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提升針對其他課程的理解能力。教師應對此方面予以重視。文章首先就核心素養的有關內容進行了探討,然后就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二者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最后就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核心素養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創新性
一、引言
新時期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努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相應的教學理念引導下, 要求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發學生相應的情感以及智力元素。教學也不再僅僅滿足于針對字詞的理解自己背寫,而是應當引入核心素養教育,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展開實際教學。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學生這一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在確保語文思維具備相應的開放性以及創新性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相應的核心素養以及水平,進而推動課堂以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狀態持續有效地開展。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應當體現出的教學理念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遵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內心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借助綜合形式的素質教學,進而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積極樂觀的、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如此才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儲備后備力量。就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而言,核心素養不可或缺。培養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培養對象的素質以及修養,這里的核心素養指的是思想價值、道德品質、個人行為意識以及知識水平等方面。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其有效地開展學習,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面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確保其能夠在人際溝通方面拿捏得當。核心素養教學不單單體現在傳統形式上所要求的聽、說、讀、寫等思想方面,同時還應當掌握一定的延伸知識,可以借助于鑒賞某些優秀文化作品,進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相應的修養。并且從實際來看,這一過程中存在許多互動環節以及實踐,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為其知識技能的掌握提供引導與幫助。
三、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科的聯系
(一)語文學科符合核心素養的目標指向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實踐性課程,要求學習者掌握針對語言以及文字的運用方法。語文課程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在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針對語文學科進行教學時,強調學生語言文字綜合運用水平的培養,需要針對學生思想以及情感進行相應的熏陶。而核心素質側重于培養學生相應的心理情感,要求其掌握人文知識以及技能,并促使其樹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取向。語文學科作為人文領域的一項重要科目,其具體的課程目標符合素質培養的根本目標。
(二)語文學科的價值反映出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
語文學科設立的本質在于促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其理解并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其相應的素養,并完善其個性人格等。 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價值聯系。
(三)語文學習范圍反映出了核心素質的基本要求
在小學時期的語文階段性教學過程中,針對其課堂的學習范圍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及寫作與綜合性學習這五項基本內容。而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圍繞這五項基本內容展開的,促使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來學習語文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等。因此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范圍反映出了核心素質的基本要求。
四、如何有效滲透核心素養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一)借助設問引導形式,激發學生的語文發散性思維
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況,并且按照學生相應的特色與學習水平進行教學模式的制定,擺脫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模式,時刻關注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動態思維,并借助設問形式的教學手段與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展開發散式思考,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其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
下面以《牛郎織女》一文為例進行具體的探討。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向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這個比較典型的民間故事, 在講述過程中,能夠對其中的人物心理狀態以及所信仰的精神理念加以反映。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自由、愉悅的教學氛圍,然后適時引入設問,并借助這一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事件發展走向展開具體的探討與分析: (1)牛郎是出于什么心理無微不至、任勞任怨地照顧那頭老牛的呢?能夠體現出他怎樣的人格? (2) 仙女們為何十分敬佩織女呢?這反映出了織女怎樣的品質?(3) 姐妹們會理解織女的做法么,她們會對織女說些什么呢?借助于此類逐步設問的形式,能夠拓寬學生的思考范圍,如此一來,既為學生自主思考提供了機會,創造了條件,提升了其自主思考能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其求知欲,提高了其相應的創新思維素養。
(二)確定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質培養目標
核心素養相應課程的持續有效發展,離不開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求課程開發者,還有一線教師,遵從“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過程,進而圍繞素質培養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教師要確定在這一過程中的培養目標,探尋核心素質的深層次內涵,進而研究其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相應的表現形式,開發其在語文課程之中相應的目標與內容,并促使其更加具體詳細化。
圍繞所制定的課程目標展開有關的課堂教學,促使素質培養這一課程結構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明確核心素養與相應學科課程之間所存在的聯系,并按照這一聯系特性,進行規范化教學。教師要明確核心素養所包含的版塊內容,改進并優化課程結構,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語文教學實踐應當體現創新性
1.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相應的核心素養,也決定了教師應當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較高的素養,如此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發展走向。在這一趨勢要求下,教師需要突破傳統形式上的“一本正經”的教育理念,借助專家引領,通過閱讀某些有價值的書籍擴充知識以及同伴互助等方式提高自身素養。
2.整合規范小學語文教學相應的核心素養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備恰當合理的課程意識,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開發相關課程資源,并優化這些內容。從相應的核心素養出發,制定有關的課程內容。按照漢字素養以及相應的閱讀素養等進而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整合有關的課程內容。
(四)借助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開展相應的教學
在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滲透過程中,要想體現學生這一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可以適當地借助多媒體這一先進的教學模式。在核心素養培養觀念的影響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課堂中以恰當的手段引入互聯網或者多媒體展開具體教學,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其積極主動性,并能夠大幅度提升其綜合能力,促使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針對現階段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得知,人類對圖形信息的理解能力遠超過對于文字信息相應的理解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特征更加明顯。動態形象具體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部分語文知識反應在相應的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課件中,使知識體系更加直觀具體,方便學生進行消化與理解,能夠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鞏固,進而促使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之中。
比如在學習《李時珍》這篇文章時,由于小學課本存在某些局限性,使得學生無法針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具體化的了解,此時就可以借助形象化的動畫小視頻以及課文內容中所提到的草藥信息(將其制作成圖片),進行輔助教學,進行知識的延伸與講解,進而促使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內容有一個具體化的了解。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其核心素養。
(五)以協作式教學形式展開相應的教學
按照核心素養教學所需,培養情感素養以及協作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可依據學生理解能力的強弱以及掌握知識的快慢程度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相應的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理念,也能夠促使其進行自主學習。而在確定實際任務時,教師應當按照課程內容布置相應的語文學習任務,然后通過小組互相協作、相互引導的方式進行任務的落實。比如可以進行有關課文話題的討論,在持續性的思考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及情感素養,也可以向學生布置作文題目,以文章撰寫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宗海,康貝貝.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與發展現狀調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7(03):35-41.
[2]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21-24.
[3]王鳳琴.核心素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232.
[4]姜明紅.論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6(1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