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梓
【摘要】生物作為一門主要的學科,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生物教學的改革還不徹底,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對初中生物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幾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策略,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創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新時期,社會極度缺乏創新性人才,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農業生產、醫學、日常生活等方面,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生物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探究,獲得知識,實踐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開發。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一)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足
筆者對初中生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近70%的學生上課習慣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沒有發揮自己的思維。在進行課后復習時,學生也多是做作業或者做習題,并沒有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生物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許多生物現象都可以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觀察到。如果將生物課堂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雖然有的教師給學生安排了一些實踐作業,但是這些作業多是在家長的輔助下完成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佳,只有少數學生會自行探究生物知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待增強。
(二)學生創新精神發揮受限
學生缺乏創新能力除了與自身缺乏創新的意識有關,還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雖然有的學生天生思維敏捷,可以將生物知識點融會貫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是部分家長認為成績才是學習的重點,并不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創新,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除此之外,有的學生雖然有許多創意,但是生物教學沒有提供給學生發揮平臺,導致學生的創意無法付諸實踐,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有待革新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師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傳授學生知識,促使學生的學習取得進步。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功利性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單純講解教材知識,課下布置作業,雖然在短時期內學生的成績的確提高了,但是學生并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傳統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只要通過實驗就可以得到答案,但是提出一個問題,就要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這需要學生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將其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不要迷信教材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打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關于蒸騰作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樹葉為什么在秋天會落下?為什么植物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被曬死?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將所有學生集合在一起,集思廣益,就可以快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自己根據教材知識進行思考,尋找正確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產生新的疑問:“森林周邊地區降水明顯多于其他地區,這是為什么?”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著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動腦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積極作用。
(二)增強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為了迎合應試教育,初中生物教師側重于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始終處于知識傳授者的地位,學生成為教師的附屬,被動學習制約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更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造和諧平等的美好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正處于愛玩好動的年紀,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認知特點實施教學,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火花。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變異時,可以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雜交水稻的演化過程,進而了解生物變異帶給人們的益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袁隆平為榜樣,好好學習生物知識,以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為人類帶來更多好處。在這種內動力的驅使下,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有所突破,成為創新型人才。
(三)注重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當中有許多有趣的實驗,但是有的教師為了趕課程進度,通常將這些實驗內容在課堂上一筆帶過,使得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實驗過程,導致學生對這些內容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實踐能力并不強。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教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動手實踐,在實驗中不斷探索,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
例如,在學習種子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作業,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將種子萌發的整體過程記錄下來。為了便于實驗開展,教師可以給學生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課題,如生活中常見的豆類,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各小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看看種子萌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束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評價,對于實驗成功的學生,給予肯定與表揚;對于實驗失敗的學生,幫助他們找到失敗的原因,爭取下次做得更好。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學習的關鍵時期。生物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課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燕紅.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微[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19):112.
[2]張生偉.談初中生物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3):227.
[3]林淼芳,吳文珊.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相關思考[J].小作家選刊,2015(28):2.
[4]王丹.簡議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6(0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