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不僅是一門課程,還是一門藝術。這需要教師不斷地用心去感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生寫作高效課堂,把學生視為“苦差”的作文變成他們的“樂事”呢?為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小學生;寫作;高效
一、培養寫作興趣,激發寫作熱情
從某種程度來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營養液。如果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的話,那么,構建小學生寫作高效課堂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然而,現在的小學生對作文有一種抵觸心理,他們不想寫,也不會寫。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立足于小學生的發展特點,以他們感興趣的事為切入點進行作文教學。比如在開展《難忘的一次游戲》的寫作訓練時,首先,筆者開展多種多樣的游戲。如:成語接龍、老鷹抓小雞、猜謎語、火車過山洞等游戲;其次,筆者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組織大家進行口頭訓練,各個小組中的每位成員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地表達出來,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交流過程中,各個成員要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還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掌握寫作技巧,提高作文能力
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掌握寫作的技巧。如果說寫作是在烹飪一盤佳肴,那么,寫作技巧則如同“鹽”。即使食材再珍貴,缺少了鹽,也會是難以入口。因此,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寫什么,還要教會他們怎么寫。如:在講授寫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時,教師要讓學生把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掌握透徹;對于以寫人為主的文章,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按照寫人的手法來寫,在寫作過程中,注意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以及外貌描寫等;再比如說:如何用好一個字?筆者出示題目:媽媽看了我一眼。(替換“看”字,表現出媽媽生氣的樣子)在筆者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說:“媽媽剜了我一眼。”有的學生說:“媽媽瞪了我一眼。”還有的學生說:“媽媽斜了我一眼。”在教學如何打造詩意的句子時,筆者出示題目:小時候,我聽著奶奶給我講的故事長大,請運用修辭把這句話形象化。有的學生說:“小時候,奶奶用一勺一勺的故事把我喂養大。”在這些寫作訓練中,學生們明白了寫作技巧可以使作文由平淡變神奇。
三、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廣泛地閱讀書籍,積極地開闊視野,不斷地增長知識,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的能力。一個人如果生活閱歷缺乏,積累的知識不多,寫作時就不會有思路,所寫的素材也是千人一面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廣泛涉獵,多多積累素材,這樣,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妙筆生花。教師向學生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書:如以戰爭為題材的《三國演義》、寫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的《西游記》等等。只有學生具有了較高的閱讀能力,他們才能理解名著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如此一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再次,教師要鼓勵孩子們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記下高尚的情操、美麗的風景、動人的故事、真摯的感情等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后,他們在寫作時,就會把這些素材信手拈來,巧妙利用,從而寫出高質量的作文。總之,教師要把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還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四、作文與生活相結合,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小學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沒有新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缺少對生活認真地觀察。由于生活閱歷尚淺,生活經驗缺乏,接觸生活的機會少之又少,以致于他們的視野較為狹窄,對周圍生活所知甚少。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接觸生活,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生活、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作不是沒有生活根基的構思,也不是悶在教室里的閉門造車,不是隨心所欲的編織,離開了生活的寫作注定是蒼白無力的,從某種程度來看,寫作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小學生的寫作教學必須牽手現實生活,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內。比如:在進行“美麗的春天”的寫作訓練時,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在課堂引導學生去聯想,去空想,而是帶領學生到教室外去發現、去觀察、去感知。教師對學生說:“你們觀察到了什么景色呢?”有的學生說:“我看到了小草發芽了,嫩嫩的,像是剛初生的嬰兒,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有的同學說:“花壇里的月季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綻開了笑臉。”在這節作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春天的氣息,捕捉春天的身影。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寫作中寫出真情實感,還有利于構建高效的作文課堂。
結束語: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沉睡的潛能,打開他們緊閉的心扉,放飛他們美麗的夢想,從而構建高效的小學作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李進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新探[J].中國科教創新,2015,6(4)
[2]王和衛.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