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娜
【摘要】當前課堂一部分教師利用互動、交流來“裝點門面”,甚至過分注重互動形式,夸大互動作用,此乃“繡花枕頭徒有其表”,學生之間少有真正的思維碰撞。因此,本文主要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進行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有效 互動 師生 生生 靈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66-01
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反觀當前課堂,互動形式雖多樣,但多是流于形式的“依樣畫葫蘆”,少有思維火花的真實碰撞;多是食之無味的“打磨包裝”,少有靈慧的情感體驗。久而久之,課堂則形成一首催眠曲——單調而冰冷,毫無靈動。為此,不妨以和諧為音符,以互動為旋律,以激勵為指揮,奏響靈動課堂的交響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演繹的絢麗多彩的舞臺。
一、和諧氛圍譜寫靈動的音符
羅杰斯曾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氛圍。”數學本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若教師仍一如既往地“金科玉律”地講授,學生則會“戴著鐐銬跳舞”,鮮有思維火花的閃現。因此,要使課堂互動有效地進行,教師應努力創設和諧的氛圍,俯身與學生交流,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如在我的課堂上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薄袄蠋煟疫€有問題不明白。”“老師,我認為某某同學的想法不正確?!薄⒆涌倳幸恍┏龊跻饬现獾摹白恳姟?,甚至有悖常理。這時,我總是耐心地讓孩子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及時捕捉孩子的靈感,引起我和孩子心靈上的共鳴。這種難能可貴的“聲音”,張揚個性的“另類風景”不正是課堂上所需要的靈動音符嗎?
二、情感互動編排歡暢獨特的旋律
古人云:“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笨梢?,師生、生生的互動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伊始,是情感交融的旋律。
(一)“師生互動”演繹歡暢的情感旋律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的互動。要使師生動之于情,課堂上應設計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具有開放性的并富有挑戰性的情境,讓孩子展開想象、發散思維,使課堂在師生的情感旋律中得到升華。在教學《體積與容積》時,我出示了五件物品后便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請選擇兩種物品比一比體積的大小,并說說比較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教室里像炸開了的鍋,同學們紛紛舉手躍躍欲試。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的兩種物品不盡相同,有的想法更是“天馬行空”……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引導,應允學生答錯可以重答,答不完整可以補充,不明白可以質疑……這樣的課堂能有效地激活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促發學生自主生成和建構知識。這樣一個歡暢的、充滿動感的課堂便是最真實最有效的師生互動過程。
(二)“生生互動”激起獨特的思維旋律
在課堂里除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外,生生之間的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時,若能創設一個自由的言論空間,則能讓學生在問題的碰撞中激活思維。在上《圓柱與圓錐》的復習課時,對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后,我便出示了一個圓柱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要求:“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物體?請聯系生活實際提出一個數學問題?!眴栴}一拋出,頃刻間,學生猶如脫韁之馬,縱橫馳騁,紛紛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闡述開來:“我把它想象成圓柱形的油桶,需要鐵皮多少平方米?”“我把它想象成圓柱形的壓路機,求它滾動一周壓過的路面的面積?!薄@時,我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就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小組里解決然后上臺展示。由此可見,像這種群策群力的小組合作模式,它讓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自然,必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激起獨特的思維旋律。
三、恰當激勵揮動深情的指揮棒
有人說:“適當的贊美與事實相符,才能使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評估體系,否則只能產生負面效應?!贝_實,為了避免教師的激勵像“腳上扣鈴鐺——走到哪響到哪”般的尷尬,課堂上須運用恰當的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因“材”施“語”。如多用親切的動作:微微一笑、輕輕點頭、拍拍肩膀;或多用贊許的口吻:“你善于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多用鼓勵的語言:當學生回答不流利時可以說:“別緊張,慢慢說”;當學生詞不達意時可以說:“老師知道你的想法是對的,可要讓同學們聽懂,你要組織好語言,能再試一試嗎?”當學生粗心時可以說:“你的想法真棒,再細心一些就更完美了!”我相信,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表揚就像是那深情演繹的指揮棒,能蕩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化為前進的動力,使得互動更為融洽。
總之,靈動的課堂有其靈慧的情感交融以及教師的教學機智,它需要和諧的氛圍來譜寫靈動的音符,需要情感的互動來編排歡暢獨特的旋律,需要恰當的激勵來揮動深情的指揮棒。讓我們一起奏響這一首師生共同演繹的陶冶心靈的交響樂。
參考文獻:
[1]張兵.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交往策略[J].教育革新,2005(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