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張浩
【摘要】《內部控制》作為我國高校財經類的專業必修課,具有交叉性多學科屬性,理論復雜、實踐性強,通過傳統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知識整合教學理論,以賀州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的《內部控制》課程為試點,從知識現實化、思維可視化、互助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以期給予其他開設同類課程的院校一定的啟示與參考。
【關鍵詞】知識整合 教學創新 內部控制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校企合作育人平臺的財經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賀州學院用友新道育人平臺為例”(GXGZJG2016A001)的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21-01
一、《內部控制》課程現狀
《內部控制》通常作為我國高校財經類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融合會計、審計、管理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等綜合課程,意在加強學生的風險管理意識和培養其對企業管理的實踐能力。因此內部控制課程的教學中,既要夯實內控的基本理論知識,又要培養學生運用內控理論解決管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由于其交叉性多學科屬性,其理論復雜、實踐性強,通過傳統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據調查了解,學生普遍認為內部控制教材單一乏味,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制造型企業,很多概念難以理解,實際問題的應對比較形式、難以應用。此外,課程設置為32課時,普遍認為課時量不足以達成教學目標。
賀州學院是一所地方型應用大學,2017年成為廣西唯一入選教育部“高校數字媒體闡教融合創新應用示范基地項目”首批合作院校。以其應用技術學院的《內部控制》課程為試點,根據知識整合教學理論,結合筆者自身的內部控制工作經驗,展開教學模式創新的初步探索,對于內部控制課程設置所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大學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均有重大的意義。
二、知識整合理論簡介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知識告知型,即通過教材和課堂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學生,遺忘程度高,教學效果差。教育研究發現,學生通常具有自身的經驗和學習思考積淀,并非如一張白紙一樣全面吸納所接收到的信息,應當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觸發他們對新的知識深入學習理解。知識整合教學理論是馬西婭教授在長期的科學教育與計算機教育研究中總結歸納的一種教學理論,同樣適用于財經類等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習。它在尊重學習者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添加新知識、分辨舊新知識的差異,經過反思、整理等環節,將碎片化知識建構為精準、連貫且印象深刻的知識理解,以整合系統知識,深化學習效果,培養自主學習機制,提升綜合素質。其四大核心原則為:讓知識貼近現實、讓思維看得見、向他人學習、促進學習自主。
三、教學創新的初探
第一,課程設計時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知識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原則探究、解決問題。當講到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時,對于財經類學生通常的舉例是“管錢不管賬,管賬不管錢”,單單這樣的列舉不足以講明白不相容職務分離的本質。可以進一步細化說明,如出納編制銀行余額調節表,那么出納自己就不可以審核銀行余額調節表,而應該由其他會計來審核,這樣才達到交叉復核,確保數據準確、防止舞弊風險的目的。又如講授信息與溝通章節時,教材內容生澀難懂,通過《上校的命令》這一故事和“倒鴨子”這一網絡笑話,營造了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同學們在笑聲中明白信息傳遞與溝通的重要性,最后再點出建立有效信息傳遞與溝通的原則、機制。再如,涉及內部信息傳遞的安全保密性原則,可以結合去年大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商業泄密的現象,延伸拓展商業機密的內控措施。
第二,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形成師生之間的思維可視化。一方面,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傳統教學中,學生通常只能通過作業或考試形式呈現他們的想法;在技術增強的當今學習環境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工具,如對分易、微助教、墨班云、問卷星等實時了解學生的困惑、想法,采用APP在線討論、課堂課后討論等不同形式,在全面了解學生訴求的基礎上協助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入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不僅要學習內控知識的相關內容,而且要從教師處學會養成分析現象、解決問題或完善措施、整合認知的思維。如為什么會計與出納的崗位職責要分開?第一步是引導學生的已有想法。大多數學生的已有看法是現有制度的強制規定。第二步添加新想法,讓學生處于情境中體驗,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出納兼會計,你所承受的風險會有哪些。第三步,對比、區分不同人的想法。受企業規模、行業特性、時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出納、會計一人挑的現象在不同的企業可能影響不盡相同,如自己家的小作坊生意、現金流入量較大的公司,又如只收現金的加油站和不收現金的加油站,又如微信支付、支付寶、網銀轉賬對此的影響等。最后,引導學生對所有信息進行反思和整理。
第三,鼓勵同學間相互學習、協助互動,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分工,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如布置分組作業:社會責任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一周后在課堂上對此展開談論,表現優異者平時成績加分。這個問題設有參考答案,但并不是固定的標準答案,而是需要結合不同企業的規模、環境、特質等進行具體論述,如經營困難的小企業、運營良好的大企業是否都具有社會責任。此次作業要求分工合作,目的在于先讓各小組成員頭腦風暴,加深對社會責任的多角度解讀,如社會責任是否僅僅作為企業應履行的義務;然后再在課堂上展開討論,讓想法各異的同學之間對比思索、拓寬自己的思維,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判斷標準和論據。同時,要求作業以PPT演講的形式在課上展現,推動學生間自行協商分工、感恩組員付出、協調解決問題等。
第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終身學習的能力。《內部控制》期末考試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總體成績評估采用平時成績、期末考試四六開。平時成績占40%,包括10%對分易形式的電子考勤,20%平時作業成績,10%課堂表現。在遵守學校規定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鼓勵、引導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思考的意識,對于提問提得好、表現積極的同學適當加分。將易懂和拓展內容留在課外自學,并推薦精品課程資源如中國大學慕課網站上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課上教學僅提煉核心教學重難點。
四、結語
以賀州學院應用技術學院考查課《內部控制》課程為試點,發現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積極提問和分享、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作業分工合作明確、能列舉恰當的案例陳述觀點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期末考試答題認真,70%以上做滿120分鐘才離場。鑒于目前只是初步的探索,尚有諸多細節需完善之處,僅供其他開設同類課程的院校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蘇亮.內部控制課程體驗式教學模式創新的探索[J].財會學習,2017,12.
[2]周婷婷. 內部控制、商業泄密與風險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