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燕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意義和總體思路,以廣西物資學校為例,從校內教學 、對外培訓、校校合作等三個方面探索“體驗式”教學的開展,并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師變化、學生變化、班級變化等五個方面分析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中職學校 心理健康課程 體驗式教學 對外培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091-03
開設心理健康游戲活動課是我國心理輔導課程的又一主要模式,它以活動為基礎進行,強調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強調通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分享,實現心理轉變和改善。本文探究中職心理健康課程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
心理學認為,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于人的活動。“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其心理學依據是皮亞杰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弗洛姆的學習期望理論。皮亞杰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弗洛姆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它的依據就是人的主體性。
一、“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體驗式學習理論的最早構建者大衛·庫伯認為:“學習是體驗的轉換并創造知識的過程。”“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引申為“親身經歷”之意。“體驗式”教學(Experiential Teaching)就是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形成一定的意識情境,使學生通過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達到自我體驗,令心智得到改善與建設的一種教學方式。
“體驗式”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提供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重視情感體驗和人文教育。這種參與程度高、內心體驗深刻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還可以讓學生經歷參與、體驗、感悟、分享、發展、升華六個過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增強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
二、“體驗式”教學的總體思路
中職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質的關鍵時期,精神上也處于渴望長大自主獨立又擺脫不了對成年人依賴的心理斷奶期,思想波動大,自我意識高漲,可塑性很強。
在這個特殊時期,若能及時地給予他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確的教育引導和有力的心理支持,可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時化解并順利地度過人格發展中自我同一感的心理危機。如果僅是進行說教式的教育和教授知識,不平等的心理灌輸方式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和抵觸行為。因此,廣西物資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探索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可見,中職心理健康課程“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是中職生塑造和諧心態的“心靈雞湯”。
“體驗式”教學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性。這是傳統教學所欠缺的。為此,學校心理健康德育學科的“體驗式”教學注重發揮“體驗”的行為導向作用,啟發意識,讓學生在參與各種精心設計的情境、案例、游戲等活動中去理解體會和思考感悟,掌握理論知識并構成完整行為意識形態從而滲透到課本之外的教育。例如,我們可以將心理的自我保健融會貫通,使用團體心理輔導、角色扮演、心理劇,或類似心理咨詢的游戲把各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關注心靈,培養樂觀心態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而后上升到追求幸福生活的思考高度,做到將德育教學與學生的情感、經驗有機結合。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教學是比較適合使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的。
三、廣西物資學校心理健康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踐
廣西物資學校心理健康課程主要從校內教學 、對外培訓、校校合作三個方面開展“體驗式”教學。
(一)校內教學方面
廣西物資學校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心理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鄒泓、黃才華主編)。為了讓廣西物資學校心理健康教學工作更貼近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對目前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容進行整合,避免與廣西物資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鑒于此,對心理健康學科進行“體驗式”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針對性地調整或補充原有教材的知識內容,以凸顯“體驗式”的教學特點。
1.掌握學生心理現狀。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通過心理普查來綜合分析了解廣西物資學校學生的基本心理情況,更加準確地把握中職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用于指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如采用某些案例、情境表演或活動的教學引入,讓心理健康課程開發切實做到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2.構建心理健康體驗式有效教學模式。體驗式有效教學模式,強調參與、體驗、感悟、分享、內化、踐行一體化教學。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實驗中,要求按照這一思路來組織教學,按照心理學的規律及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體驗式有效教學模式。
同時,我們所實行的“體驗式”教學也合理引入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巴特勒的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根據巴特勒的教學七步驟及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確定廣西物資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教學模式是體驗式有效教育模式。
例如,心理健康課程的第一節是告知并讓學生體驗心理健康是門幸福的學科,認識到身心健康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幸福快樂。每節課側重學生的參與和分享,設置圖文并茂、游戲互動、故事案例、角色扮演等情境渲染氣氛來激發動機,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活動時間,如在課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精心設計“價值大拍賣”“尋寶記”“感恩行動”等學生喜聞樂好的主題活動,打破教學任務的限制,鼓勵學生行動起來,把生活和課堂構建起來以內化認知去更好地踐行。
3.開發心理健康教學資源。經過四年的不斷探索和改革,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內容包含:課程標準(1 套)、課程考核方案(1 份)、全套教案(16 個)、課件(16 個)、全套視頻(15 個)、學習指導書(1 本)、學習手冊(1 本)、心理健康教學案例(10 篇)、教學活動設計(16 個)。這一完整的教學系列,可以更好地指導師生的教與學,有依據地進行合理的檢測評價,鞏固練習以及課外的拓展與遷移。
4.心理健康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在輔助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開展與課程內容結合的大量實踐教學系列活動,將心理健康學科的教學和學校學生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機結合。開展針對性強、主體性明確的符合學生普遍性心理狀態的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修正各種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意識和行為。其中包括中職生珍愛生命、心理衛生、婚戀觀及性心理教育課程結合系列活動、新生適應性心理輔導、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講座和心理團體輔導活動等。
5.指導班主任在班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把心理健康教學滲透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指導班主任在班上開展德育系列主題、班級拓展等活動;同時對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關內容培訓,使得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教育中更好地注重和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擴展心理健康教學的開發空間。
(二)對外培訓
廣西物資學校開展和承擔多項對外的師資培訓任務。培訓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指導中心開展的德育師資培訓活動,在全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師資培訓;并在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師資自治區級培訓大會上做專題發言,介紹德育課教學改革經驗等。將“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向對外培訓中的職業素質課程滲透。
同時,在校內、校外的實習中進行“體驗式”的德育拓展。培養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員的思考能力。注重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如構建的心理健康體驗式教學模式,推廣和遷移到了其他專業課的教學,促進了學校教學改革。例如,廣西物資學校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以“教學工廠”模式、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基于“教學車間”的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專業以“雙平臺,一體化”模式、電子商務以“校中企,做中學”人才培養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都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或延伸。
(三)校校合作
廣西物資學校與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合作,成為其“教育科研實習基地”,廣西師范學院的心理學系學生接受廣西物資學校心理老師一定的培訓后到指定的班級開展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心理測試和開展班主任德育主題活動,更寬范圍地開展學校學生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并將學生心理狀態和某些特殊問題及時反饋給我們,以便學校正確及時地進行干預并解決問題。廣西物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合力支持的同時,輔導員也得到了實際意義的鍛煉和提升。
四、實施心理健康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前后對比
(一)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前,教師根據經驗和主觀想法來盲目選擇教學內容,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刻板隨意性大,同時沒有深入調查學生的心理狀態,導致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切合實際,教學目標未能達到,教學效果不明顯。實施“體驗式”教學后,教師首先實地考察,正確地掌握學生的基本心理狀態和心理動向,清晰、客觀、全面、具體,找到學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心理動機,進而幫助教師更科學合理地、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狀態和需求的教學內容,驗證心理健康體驗式教育模式的切實有效。
(二)教學設計
在實施“體驗式”教學前,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基本是傳統教學模式如照本宣科、“填充式”和“說教式”幾種設計和模式,師生角色不靈活,課程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課堂缺乏體驗,學生主體性不突出,教學效果存在嚴重不足。實施“體驗式”教學后,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的指導,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進行全面的刷新,注意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調研掌握的學生心理狀態來精心設計每一節心理健康教學,強調參與、體驗、感悟、分享、內化、踐行一體化教學。靈活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教師變化
教師通過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提高知識素養、教研能力和專業技能,通過心理調研、資源準備、教材編寫、課程教學、檢測評價、總結論文,參加相應培訓等增長了知識,開闊思維建構新的認知,拓寬了專業領域的范疇,提高綜合素質,教學效果顯著,心理健康課程的老師得到學生的喜歡,使他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明顯上升,促進教師的個人成長。
(四)學生變化
實施“體驗式”教學前,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不是很重要,并且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忌諱回避。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后,學生很喜歡這門輕松愉快的體驗課,認識到心理課的重要性,他們學會關注心靈、悅納自我。據調查,心理健康課是學生最期待的課程。
(五)班級變化
心理健康實驗班在班級管理成效中效果顯著。該班級由心理老師做班主任,以班級心理輔導作為整個班級的建設和管理的核心精神,以“體驗式”模式進行各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驗班級中實施后的顯著效果如下:
1.班級管理。在學校文明班級評比中,每個月都被評為文明班級,在校兩年,連續兩年獲得學校頒發的“先進班級”光榮稱號。
2.科任老師。科任老師普遍都贊揚這個班級的學生有禮貌,活潑,和諧。
3.學生家長。家長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會主動和家人溝通,有了上進心。家長很滿意學校的教育,包括學生去實習之后,家長還很滿意學校的管理和安排,也給予學校的管理很高的評價。
4.用人單位。一年的頂崗實習,通過縱向的跟蹤調查,用人單位都表示這些孩子很有禮貌,能吃苦耐勞,謙虛好學。實習期間很多學生已經得到提薪和提職。
5.班主任。學生很自覺,在校期2年間,各方面都表現很好并獲得很多榮譽。成為全校第一個就業工作最早完成,全班就業最順利并最穩定的班級。
三年的教育和管理跟蹤下來,這個班級方方面面都很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伴隨他們一起成長,讓學生互相促進,全面發展,完善人格。
總之,“體驗式”教學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應用切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在課程改革的后續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心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與遷移,尋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效應,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解決。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