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轟轟烈烈的進行,傳統以教師為絕對核心的“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式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在電子信息時代背景下日趨貧弱,改革寫作教學模式、提高寫作教學質量勢在必行。英語教學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基本英語素質為主要教學任務,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的基礎學科,在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寫作能力的養成與想象能力的提高上大有裨益。本文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如何應用“以讀促寫”寫作模式提高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質量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其他英語教師有所啟迪。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讀促寫;寫作教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辛智勇,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第四中學。
“經濟全球化”已然成為了對21世紀社會最貼切的形容詞之一,各種跨國合作日趨頻繁,英語作為各國之間溝通的橋梁功能愈發突出,英語水平也逐漸成為了新時代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模式仍存在許多誤區,教師對寫作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學生寫作興趣不高、參與程度不夠等問題儼然成為了阻礙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發展的“絆腳石”,解決傳統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痛點、建立以“以讀促寫”為核心教學手段的全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刻不容緩。英語教師需要重視 “以讀促寫”寫作模式的運用,優化課堂結構,科學系統化設計教學環節,真正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一、加強寫作教學重視程度,提高“以讀促寫”認知程度
寫作作為學生綜合英文素質的體現,理應在初中英語教學得到更多教學資源的支持。通過研究發現,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兩大誤區:首先,教師未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寫作技能培養。受礙于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枷鎖,英語教師在學生單詞拼寫與應試技巧上花費過多時間,卻忽略了英語寫作經過一次次教材改革在教材中占據的篇幅穩健增加的事實,無疑是本末倒置。其次,教師沒有對學生展開優秀寫作習慣培養。相比于不涉及語法與語言技巧的小學英語,初中英語更像是真正將學生引入英語大門的領路人,大部分初中生在英語方面猶如一塊未經開發的璞玉,培養學生優秀的寫作習慣無疑是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更重要的教學目標。針對此類問題,教師必須改革傳統寫作教學理念,將“以讀促寫”模式引入寫作教學課堂。“以讀促寫”英文叫做“Read to Write”,是一種以“續寫”、“仿寫”、“改寫”、“隨性寫作”與“指導性寫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以訓練學生“單詞拼寫”、“詞組使用”、“句型構造”為主要教學目的的全新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寫作技巧與激發學生寫作欲望上大有裨益。
二、改革課堂結構,規范化教學設計
為確保“以讀促寫”教學方法與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充分有機融合,教師必須做到“改革傳統課堂結構,規范化教學設計”并舉。首先,教師需要拋棄以往高高在上的身段,將寫作課堂主體給予學生,自己擔當學生的領路人與輔導者,既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又不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建立“主導-主體”式課堂結構。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兩條策略:第一,“灌輸”到“發芽”。寫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學生大量的練習,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與自我總結等方法,在自身英文寫作基礎上嶄新發芽而得。第二,逐步增加教學深度。任何教學內容的展開都不能操之過急,寫作技巧也不例外,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接受程度適時適量的增加寫作教學深度,內容跨度適中,“步子”邁的太小則達不到教學效果、過大則理解難度超出實際,甚至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
三、合理使用電教設備,不局限于以文字促寫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電子時代已經悄然而至,越來越多的電子信息化教育輔助設備進入到初中英語課堂,為多元化“以讀促寫”教學提供了硬件基礎,英語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學習電教產品使用技巧,豐富寫作教學手段。與傳統“黑板粉筆”式寫作教學相比,電教設備豐富的拓展性與互動性能夠幫助教師從視覺、聽覺多角度進行內容展開,在寫作情境的創建上極為有效。最后以一篇范文為例,向學生從“寫作布局”、“陳述口吻”與“適當引申”等三方面具體講解該類作文。通過這種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相結合的新穎教學方式,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發揮電教設備特長,活躍課堂氣氛,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生盲目寫,教師一味改”的痛點,以多種媒介為閱讀材料促進學生寫作。
四、結語
英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多層次的活動,傳統黑板粉筆式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圍繞“以讀促寫”展開的新式初中英語寫作課堂正如日方升。教育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師堅持不懈的探索與改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英語教師要勇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敢于嘗試全新教學方法,去除傳統教學痛點,平衡教師、學生與寫作之間的三邊關系,真正提高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質量,推動初中英語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燕華.“以讀促寫”寫作模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聊城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