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景朋 陳東梅
[摘要]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主要探討關于青春期教育的概念、中職生為什么要進行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如何開展的問題,以期待幫助廣大中職學生認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處理好青少年個體面臨的各種矛盾沖突,順利度過疾風驟雨的青春期,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中職生;青春期;青春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96-02
青少年期是一個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充滿矛盾困惑的時期,是個體一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既為青少年心理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機遇,也使青少年心理發展面臨挑戰與挫折。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特點,青少年期大約始于11、12歲,止于25、26歲。
青春期與青少年期同時開始但早于青少年期結束,它是指個體在生理上迅速發育而直至成熟的一段時期。個體在青春期,生殖功能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成型,身體各方面從加速生長直至基本穩定。青春期大約始于11、12歲,止于18、19歲,這是一個急風暴雨的時期。
青少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征:(1)青少年期是個體生理快速發展而趨成熟的時期,個體的生理發展主要凸顯出三個方面的特點:骨骼肌肉的發展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和神經系統的日臻完善,這些變化最終促成青少年生理發展成熟。(2)青少年期是個體心理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時期。心理發展主要指個體的認知、情感、人格、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個體為了擺脫對近親者的依賴,建立新的世界,青少年會表現出較多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3)青少年期是個體社會化面臨眾多矛盾沖突的時期。青少年期的社會化任務主要是掌握必要的社會知識文化,學習男性或女性的社會角色規范,建立與他人和社會的合理關系,能夠同朋友和異性正當交往,選擇和準備從事的職業,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計劃未來的生活等。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任務十分繁重,因此使青少年個體面臨各種矛盾沖突。
青少年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是人生發展打基礎的階段,它承前啟后,對人生的后續發展影響深遠。中職學生的年齡處在15~19歲,正是青少年期的關鍵時期。基于青少年期的特點,為了使廣大中職學生認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處理好青少年個體面臨的各種矛盾沖突,順利度過疾風驟雨的青春期而健康地成長,對中職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非常有必要。
進入青春期后,個體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意識萌動。所謂青春期教育,指的是針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對他(她)們進行性知識、性心理、性觀念、性道德的教育,使進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科學、系統地了解性知識,了解性心理,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并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控制自己的行為。開展青春期教育應當循序漸進,包括采取課堂教學、心理咨詢、舉辦展覽等方式。同時,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互相配合,努力解決未成年人在青春期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下面,重點談一談學校開展中職生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科學系統地開展性知識教育
青春期的一個主要生理特征是生殖系統的發育、成熟,并伴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成型。性的發育、成熟是自然現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對正處在青春期的中職生來講,處于性發育和性成熟的最后三四年,雖然性發育接近成熟并趨于完成,但大多數學生對性的認識還是片面的、表面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一方面,他(她)們對性的發育和成熟充滿好奇和幻想,有了性沖動,想入非非,處于想得到性的滿足而無法實現的煩惱和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他(她)們很想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了解異性的身體,了解性方面的種種問題,但往往是“病急亂投醫”,缺乏科學的知識來源和科學的指導,而只有科學的知識來源和科學的指導,才能使中職學生科學系統地了解性知識、了解性。
性知識是一門科學,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教師以科學的態度教,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學。性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基于中職生的知識儲備和開展教學的時間限制,在教學過程中,應主要跟學生講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性知識點:
(一)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構造與男女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性知識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在網絡上大量存在,學生獲得性知識主要通過網絡,而且大多數情況是出于對性的神秘和好奇,通過網絡對性知識大量涉獵、囫圇吞棗、如饑似渴,但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沖動和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中職生在這種情況下獲得的性知識多而雜,沒有經過系統的梳理,沒有經過科學的思考和指導,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青春期教育的過程中完成。這個系統科學的整理教育過程主要包括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構造、男女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性器官發育生長成熟的簡單過程、生殖系統的衛生和保潔、性疾病的預防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解讀、圖片、視頻、學生討論、性知識競賽游戲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比較系統科學地了解性知識,科學對待性知識,用好性知識,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性的問題,處理好青春期性的煩惱和性的困惑。
(二)第二性征的出現及其原因
青春期一個顯著的現象是第二性征的出現,這就是通常所講的男女有別的一個明顯的方面。青春期教育必須講好第二性征的出現以及出現的原因。青春期開始于與性有關的荷爾蒙的突增,腎上腺的成熟,而第二性征是伴隨著性成熟的生理標志。這是第二性征出現的原因。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是乳房、陰毛、腋毛、變聲、皮膚變化、骨盆變寬變深;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是陰毛、腋毛、面部毛發、肌肉發達、變聲、皮膚變化、肩膀變寬。只有講清楚第二性征的這些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了解男女第二性征的不同是由于男女身體分泌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比例的不同而出現的,這是一種男女有別的自然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進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在青春期男女身體的這種變化,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正確處理好由于身體的變化而出現的諸多問題和困惑。
(三)懷孕和嬰兒出生的科學過程
通常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孩子會問母親一個好奇的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青春期教育就要把“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科學地講清楚。這時候的青少年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理知識,已經能夠完全理解這個問題。教學中如何把懷孕和嬰兒出生的科學過程講清楚呢?主要講清楚如下幾點,包括:精子與卵子如何結合即受精的過程、如何懷孕、嬰兒發育成長的簡單過程(十月懷胎)、生產嬰兒的簡單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認識“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科學地認識一個生命的誕生是從受精、懷孕、胎兒、生產嬰兒這樣一個科學嚴密的過程而來的,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更珍愛生命。
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
性教育一方面是性知識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性觀念和性道德的教育。青少年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性充滿好奇心,充滿幻想,而且在今天性教育相對缺失的情況下,青少年學生對性的認知是不夠科學的。另外,他(她)們基本上是通過網絡這一渠道獲得性知識,魚龍混雜,對性缺乏正確的引導,缺乏正確的認知。這樣對其性觀念和性道德的養成就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導致青少年學生不能形成科學的性觀念和培養正確的性道德。因此,教師在進行性教育的時候,務必要通過引用正反方面的案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
通過性觀念和性道德的教育,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性觀念是一個人對性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性生理、性心理、性行為、性文化等的認識和看法,如戀愛觀、擇偶觀、婚姻觀、性別角色、性與愛的關系、手淫遺精、生育觀等;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性道德,讓其認識性道德是指規定每個人性行為的道德規范,它主要體現在家庭、婚姻、道德方面,表現在從戀愛、結婚、生育、撫養后代這樣一個漫長的歲月,需要有維護家庭、忠貞配偶、繁衍后代、白頭偕老的信念和意志。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
三、教育學生承擔性的責任
青春期教育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學生承擔性的責任。隨著青春期個體性的發育與性的成熟,青少年學生對異性有了強烈的好奇感,有了性的需要,想獲得性的滿足,這方面以男生更加突出。而此時的青少年學生,不但身體發育沒有完全成熟,性也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心理更沒有發展成熟。因此,青少年學生性的需要與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是矛盾的,是暫時無法滿足的。對一些早戀的學生來講,由于抵制不了性的誘惑,過早偷吃了“禁果”,有些女生還導致早孕甚至成為未婚媽媽的情況發生,這是一種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不但對生理和心理帶來傷害,對人生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方面對女性尤為突出。在今天的現實中,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通過性責任的教育,讓學生明白,性行為不僅僅有新奇感、滿足感,而且要遵循性道德和家庭婚姻道德,也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要彼此承擔責任,更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這樣才能更好地約束青少年學生的性沖動,約束其不負責任的性行為,既有利于個人,又有利于家庭和社會,這才是青春期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
這三方面的教育內容,它們是循序漸進的,首先是讓青少年學生科學系統地了解性知識,進而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和培養正確的性道德,最后懂得承擔性的責任。與此同時,這三方面的教育內容又是緊密相連、互為補充的有機統一體,科學地認識性知識是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和承擔性的責任的知識基礎,而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性道德和承擔性的責任反過來為科學系統地學習性知識提供了指引,進而以科學的態度學習性知識、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性。
青春期教育是一項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有利于青少年學生更好地推進社會化的必要工作,學校務必要重視這項工作,并在教學中務必要抓實、抓細、抓好,以促成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盧家楣.青少年心理與輔導:理論和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劉愛書,龐愛蓮,張修竹,等.發展心理學[M].10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