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慶朝
【摘要】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時,應創新性地選用數學故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力求為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增磚添瓦。文章對數學故事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以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為依據,提出了諸多應對措施,以切實促進數學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數學故事;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應對措施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嚴密性極強的學科,對處于學習初級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假如他們在學習時遭遇了困難,且長時間無法得到解決,那么其學習主動性必然會受到特別大的損害。數學故事的選用對于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具有特別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應巧借數學故事,充分發揮數學故事在提升教學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一、數學故事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分析
(一)選擇明晰,服務于小學數學教學
大家都知道,數學是一門特別嚴謹的學科,同時故事有著人文主義色彩。所以,就現實教學而言,確保數學故事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與數學故事融合的重心所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確保自身所選故事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為數學教學服務。當然,教師所選的故事還需兼具針對性及啟發性,如此方可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無法為教學服務的數學故事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教學目標的實現毫無意義,因此教師應選擇明晰,盡可能地挑選那些可以為自身教學服務的數學故事。
(二)堅持適量原則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即便數學故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學習興趣,數學教師在教學時也不應一味地講故事,導致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數學故事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僅僅是教師提升自身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教師不可將講故事視為自身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運用數學故事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應遵循適度、適量原則,不但要使數學故事對教學所具有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還要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給予師生互動充分的關注
毫無疑問,課堂教學包含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屬于一個教和學互動的過程。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的關注,并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在運用數學故事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的過程中應處理好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既不可一味地強調自身的作用,采取“填鴨式”教學法,也不可盲目地以學生為中心,僅考慮學生的喜好,而忽視了教學目標,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二、促進數學故事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措施研究
(一)選用童話故事,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增強
就傳統教學而言,教師在實施新課導入時往往習慣性地選用前一節課所學的知識。盡管此種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但也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出現厭惡學習的局面。而在進行新課導入時創新性地選用童話故事則更貼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當地提供一些指導與幫助,便可以輕松地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口算乘法”一節時,教師可選擇給學生講解光頭強砍樹的故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內容為:“光頭強趁著熊大、熊二不注意,接連在森林里砍了3天樹,每天砍10棵,請問光頭強一共砍了多少棵樹?”當前,《熊出沒》已經成了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動畫片,他們對光頭強這一形象并不陌生。當教師將光頭強砍樹的故事引入到自身教學中時,學生的注意力便會瞬間匯聚,同時他們還會表現出對將要學的新知識的興趣。當然,在挑選童話故事時,教師應以所授學生年齡為依據,盡可能地挑選那些與學生年齡相符的故事,以切實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增強。
(二)巧借生活化故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終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可結合學生的生活,植入一些現實問題,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的乘法”一節時,教師可通過創新性地引入如下生活化故事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理解:“植樹節快到了,爸爸答應小紅和她一起種樹,以慶祝植樹節,同時爸爸還交給小紅一項任務,讓小紅去市場自行購置小樹苗。小紅從商店里得知小樹苗5.5元一棵,如果小花要買10棵小樹苗,那么她一共需付給店家多少錢?”因為這一故事與學生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當教師講述完這一故事后,學生必然會表現出特別強的求知欲,在這一欲望的驅動下,他們肯定會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究之中,從而使數學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三)運用名人故事,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強烈的學習動機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些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主要是缺少學習動機造成的。因此,教師在運用數學故事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可以巧妙地運用名人或圣人學習的故事,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加法結合律”一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知名數學家高斯小時候進行‘1+2+3+…+100=?運算,并最終得出其答案與101×50的答案一樣,均等于5050”的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并讓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盡管數學知識枯燥乏味,然而學習數學與年齡并無直接聯系,只要勇于探索,敢于發現,那么不管你的年齡多大,你都可以收獲新知識。因此,我們從小學起便應奮發圖強,努力學習。”
三、結語
數學故事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特別大的促進作用,加之其具體實施措施多樣,所以身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為了將數學故事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在運用數學故事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授時,應以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現實情況為依據,選擇恰當的數學故事進行教學。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增強,為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及小學數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冬梅.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39.
[2]楊亞芝.小學數學中故事教學的應用探析[J].現代交際,2015(11):215.
[3]唐濤林.運用故事,上好小學一年級數學課[J].讀寫算,2015(28).
[4]任洪祥.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