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與閱讀是一種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提高大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一定的閱讀積累量是很必要的,如何閱讀、賞析、如何讓學生從具體文本中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把寫作文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至關重要。本文以解讀《愛》為例,進行課堂實踐的探索。
【關鍵詞】高校《寫作》 教學質量 《愛》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50-02
以往在寫作教學中,對《愛》的解讀與賞析偏于單一性,沒有很好地在課堂中把一中西方些寫作理論與文本相結合,在此,我將進行一些嘗試,使學生從《愛》中得到更多的寫作理論和技巧。
在解讀之前,首先留提前閱讀文本作業(yè),帶著這篇散文的魅力在哪?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這一篇《愛》是否打破了你心目中散文的模樣等等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激發(fā)大家閱讀賞析的潛能。在此基礎上,我在以下幾方面作一些理論上的補充和總結。
張愛玲的散文《愛》,共342 字,1944 年4 月刊在上海《雜志》,堪稱張氏經典作品,對于兩性情感內涵和女性生存境況的表現(xiàn)言簡意豐,《愛》也是一篇滲透著生活哲理,與世獨立的作品。提到張愛玲,大家想到更多的是她的小說,如《金鎖記》《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等等,張愛玲的一生可謂是一段傳奇,而她所寫的小說更是一個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傳奇”故事。她描寫了一些女性的生存悲劇,呈現(xiàn)給世人的是在那個時代的悲涼和深刻的蒼涼感。
張愛玲的散文創(chuàng)作,與她小說的荒涼、蒼涼有一些不同,躍然紙上的是滿腔的“熱”,能看出張愛玲對世俗生活,對市民生活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并且她對日常生活有著很細膩的體悟。所以讓學生體悟到,同一作家不同體裁的作品,了解到優(yōu)秀作家的風格多樣化,她在處理不同體裁作品時主流傾向及風格是有區(qū)別的。
接著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寫作理論進行深入探討:
一、突破固有思維定式——主題和材料的選擇
寫作時要求選擇新穎的材料,主題最好也要勇于推陳出新和深刻。其實《愛》中選擇的材料并不十分新穎,但是這樣段落節(jié)奏,整體上的組合還是讓我們耳目一新的,還有初看這篇文章好像是表達了古往今來述說不盡的永恒的主題“愛”,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 看似輕松地淡淡道來。張愛玲并不僅止于此,她借這樣一個故事講述凡世中人生難以取舍的無奈。并不僅僅是學生口中男女的愛情,所以主題上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即使熟悉的內容,也可以思考寫出不一樣角度的內容來。
“新穎的材料一方面是以前沒有被使用過或很少使用過的材料,還有就是對舊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站在時代精神和科學思維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義。”創(chuàng)造新材料并不容易,可以對舊有材料進行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
衡量主題有無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有無新意和深刻性。平常生活中有很多題材有著約定俗成的主題,很多學生思維方式很固化,鼓勵學生應該想別人所沒想,大膽創(chuàng)新,不走尋常路,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多做這樣的練習,比如:可以拿一段材料或圖片,大家暢所欲言,發(fā)揮潛能挖掘主題。
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結構的把握
文章各層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在外部形式上,各層次之間僅僅是先后順序的關系,把依次排列的各層次分為開頭、主體、結尾三部分,這是結構的基本形式。《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整體結構很完整。首句用一句“這是真的”吊起讀者的胃口, 讓讀者不得不好奇地往下讀。她首先說這個故事是真的,在假的故事里體驗真的人生。她總是激發(fā)好奇的讀者去填補文本留下的空白,并且運用了設懸念技巧。結尾很平淡,又很有意蘊與哲理。這樣的結構也很值得我們借鑒和模仿的。還有開頭“這是真的”,其實這個故事未必是真的。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我說一下:就是散文的真實與虛構,“美國新歷史主義理論家海登·懷特在他的《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文學意義上的“真實”并不等同于現(xiàn)實生活本身,它既有物質層面上的真實,更應該有精神意義上的真實,‘真實并不只是細節(jié)和外部的‘物質性,它最終需要我們內心良知的檢驗和內心經驗的認定,需要歷史邏輯的最終彰顯所給予它的一個判斷,是既熔鑄著個體生存經驗又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固有邏輯和美學內涵的‘心靈的真實”,所以這個故事具有心靈的真實性,融進了作者太多的感情和人生百態(tài),具有抽象性和具體性,富有典型性的人生哲學韻味。
結構還需要節(jié)奏鮮明。節(jié)奏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語言形式的節(jié)奏,如聲調的平仄、句式的長短及整散等;二是內容展開的節(jié)奏,如層次的跌宕起伏、富于變化。文本中長短段、長短句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很舒服,好多學生容易不分段或大段大段的寫,提醒學生注意長短段的合理搭配。
三、質樸與蘊藉完美結合——語言的運用
她的散文語言一方面本色質樸,不加掩飾,忠實于思想本身,不帶任何功利性。另一方面,語言又具有極大的張力和表現(xiàn)力,能夠通過意象表現(xiàn)出詩意唯美的意境。也就是海明威所說的“冰山”風格,他曾說:“我總是試圖根據(jù)冰山原理去寫作。關于顯現(xiàn)出來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只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而這一篇卻也具有一種“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的風格。這里給我們一個啟示,好多同學寫的很滿,想把自己所有感情和所知道的和盤托出,留有空白也是種美。
四、傳統(tǒng)母題的再創(chuàng)造
對于文本中桃花意象我們又不由得想起《詩經》、唐人崔護的名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一些傳統(tǒng)的母題意象。傳統(tǒng)母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非常常見,一些傳統(tǒng)母題也總是和音樂相關,在唐詩中比較典型的有這樣幾類母題及對應的音樂詩歌昭君出塞與琵琶詩、文姬歸漢與胡茄詩、公無渡河與箜篌詩。很多現(xiàn)代作家也善于利用傳統(tǒng)母題,所以作品具有古典文化氣息。我們需要多積累,靈活運用傳統(tǒng)母題寫文章。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桃花或相關母題意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豐富寫作素材。
以上就是在課堂中嘗試解讀《愛》的思路,力圖讓學生從整體理論基礎上感知文本以及寫作四要素主題、材料、結構和語言在一篇文章中的運用。
《愛》的文本如下: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xiāng)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shù)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參考文獻:
[1]褚春元.關于散文寫作的真實性與虛構性[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2期.
[2]龔政豪.談張愛玲散文的語言特色.文學評論.2015.
[3]馮愛琳.承繼與超越:“人面桃花”敘事的現(xiàn)代演繹—以張愛玲散文《愛》為考察中心[J].惠州學院學報,2013,8
[4]張曉妹.揭開“冰山”下的蘊涵—張愛玲散文《愛》之解讀[J].名作欣賞,2006,9.
[5]余玲.女性無愛人生的愛情言說—再論張愛玲散文《愛》之內涵[J].宜賓學院學報,2015,11.
[6]王昌鳳.疲憊的夢—張愛玲散文《愛》賞析,文學評論,2015.
[7]董小玉.現(xiàn)代寫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項目基金:牡丹江市社科聯(lián)科研項目,2016-2018,《老殘游記》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進程中的價值研究;牡師院科研項目,2016-2018,《老殘游記》敘事學研究,項目編號為QN201617。
作者簡介:張爽(198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與文論及寫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