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廣,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日漸由知識的單一傳授轉移到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來。“互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其不僅迎合了英語學科“能力為上”的教學初衷,而且還將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與課堂教學有機銜接了起來,筆者就對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途徑與策略做些總結。
關鍵詞:初中英語;互動;情境;提問;合作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詞匯、語法和句型等英語基礎知識,這便背離了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也不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鑒于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一共探索的過程中習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實現英語高效化教學。
一、創設有效情境,引導主動參與
對于初中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他們更加傾向于將學習融入生活,而非死板地背誦和記憶。因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有意創設各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學習并運用英語,以使其在良好互動心向的推動下,始終以一種積極、
以《How much are these sock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課前,我拍下了自己周末去服裝店買衣服的照片,照片呈現的是自己在一家服裝店內提著幾只購物袋時的場景。在課堂上,我指著照片中的一只購物袋向學生問道:“Guess whats in this bag?”待學生自由發表了自己的猜想后,我向學生展示了購物袋中的商品圖片,這時學生說出了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稱:dress,T-shirt,shorts…接著,我繼續問道:“Guess how much is this dress?”當我說出衣服的價格后,學生便自然而然地感嘆道“Its so cheap!”或“Its too expensive!”……如此,通過創設這一生活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而且還避免了傳統情境創設方法的生硬刻板,實現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二、增加課堂提問,掌控學習狀態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尤其是對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問題更是促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貼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思維水平來增加課堂提問,這不僅是掌控學生學習狀態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客觀需要,更是啟發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師生溝通交流的重要條件。層次性和趣味性是設疑的兩大主要原則,這是加強師生互動、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的重要保證。
在教學《When is your birthday?》這一單元時,我隨機挑選了一名學生,并向其問道:“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 winter best.”之后,我繼續說道:“Winter is good, but summ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這時,學生紛紛問道:“Why?”于是,我解釋道:“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summer. Its in August. Do you know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學生答道:“12!”如此,通過與學生進行輕松愉快的對話,不僅聚焦了學生的注意力,時刻掌控了學生的學習狀態,而且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12個月份,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開展合作學習,擴大互動范圍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實踐者。基于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將課堂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還于學生,并通過合作學習的開展來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英語思維,擴大互動范圍,從而切實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以《Dont eat in clas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并掌握了本單元的重點單詞和句型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游泳館等公共場所的規定進行探討,并按照“Have to do”和“Cant do”來對其進行分類匯總。此外,我還引入了小組競爭,讓各小組討論怎樣才能讓班集體變得更好。如此一來,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總之,教學活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最佳的教學模式應當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互動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征,同時增加實踐教學占整體教學的比重,以實現英語高效化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向陽.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1):251.
[2]張婭.初中英語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