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煥
摘要: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檢驗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本文將從語素教學法的存在依據、教學策略以及實際作用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語素法 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181-02
我們在日常生活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順利地完成雙方信息準確快速的傳遞,除了語法、相關的文化知識、交際策略等,詞匯是重要的一個支撐。沒有詞匯,語言的表達就沒有材料和依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也就沒有辦法進行交際。因此,詞匯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不斷地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其次,現代漢語詞匯豐富多樣,有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隱語等,如果僅僅讓第二語言學習者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漢語詞匯,這不但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同時也會打消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造成漢語難學的印象。語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義的語言單位,采取語素法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可以讓留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漢語詞匯的構造理據,減少記憶的負擔,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詞匯,同時也可以提升他們的漢語語感,這對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一、語素法存在的依據
語素法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它是在對對外漢語詞匯特點的認真分析、學習者心理特點的研究、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的探討等基礎上提出來的,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該法的合理存在之處。
(一)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為語素法提供了可行性
現代漢語詞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的不斷加深,它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要完全準確無誤地掌握這些詞語,靠死記硬背是肯定不行的。因此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理論。
我們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對詞匯的認知也從感性認識逐漸發展到理性認識。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要遵循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輸入的語言信息既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克拉申用“i+1”表示。i表示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順序上所處的某一階段。i+1則是下一階段應達到的語言結構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語言水平。舉例來說,比如留學生在學習“跑”的時候,“奔跑、賽跑”中的“跑”是“兩只腳或四條腿迅速前進”,在“跑材料、跑買賣”中的“跑”是“為某種事物而奔走”,而在“跑油、跑電”中的“跑”是“物體離開了應該在的位置”。這時“跑”在不同的詞中表示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給留學生講解的時候,就要看教學對象,引申出適當的意義,不能超過“i+1”的難度,給留學生造成過多的學習負擔。
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特別重要,這對他們的長遠學習來說,是一個有益的幫助。語素法在詞匯中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猜詞能力,這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在學習“商場”這個詞時,可以利用語素法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了解這個詞語整體意義的同時,也了解其中每個語素的意思,加強對漢語詞匯理據性的認識。同時可以運用拓展法,讓學生對“商品、商業、商店、商家”“鞋店、飯店、旅店”等詞語展開猜想。這種猜詞活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漢語詞匯系統的特點為語素法提供了合理性
現代漢語詞匯的特點有:單音節語素多,雙音節詞占優勢;構詞廣泛運用詞根復合法;同音語素多。這里特別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構詞廣泛運用詞根復合法”,所以我們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可以以語素為切入點,以舊帶新,運用原來學過的語素,來推測出新學習的詞語的意思,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學生學習的負擔。比如在學習過“電腦”這個詞之后,再學習“電話、電機、電視、電力”等詞語的時候,雖然學生可能并未完全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但是對它們的大概意思還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的。特別是詞根、詞綴的學習,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其突出。比如學生知道了“作者”中“者”的意思,也可以推測“讀者、唯物主義者、科學工作者”等詞語的意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要處理好一些同時具有詞根和詞綴性質的字,比如“老”,在“老虎”中是詞綴,在“老人”中就變成了詞根。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之前就對這類情況做好歸納,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語素教學的方法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很多種方法,只要是有效的、利于學生掌握的,我們都可以運用到教學中去,所謂教無定法。那么語素法究竟如何恰當有效地運用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之中呢?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探討。
(一)語素法與漢字教學相結合
“據統計,90%的現代漢字與語素對應,所以現代漢字可以稱為語素文字。所以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掌握了多少語素,實際上就反映出掌握了多少漢字,掌握了構成語言材料的多少”。因此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把漢字教學和語素法結合在一起,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休”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憶,可以拆開進行字形、字意的講解,“休”字形表示一個人靠在樹上,即為休息,同時還可以講解“休假,休學、休養、午休、輪休”等詞語。在講“甘”的時候,可以畫出字形,表示口中含著甜的東西,學生對“甘甜、甘美”等詞語的了解將會更加深刻。又比如語素“分”,表示用刀把一件東西分成兩半,這在“分開、分割、分家”等詞中表現明顯,學生在學習這些詞語的時候,不僅理解了整個詞的意思,對于其中的語素和字也有了深刻的記憶。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下掌握漢字、詞匯,提高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他們將來的漢語自學能力來說,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語素的拆分與擴展
所謂語素的拆分,就是把合成詞分解成語素,講清楚語素的意思,讓學生對整個詞語以及構詞理據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比如“民主”,“民”代表廣大人民群眾,“主”表示做主,所以整個詞的意思是“人民自己做主”,主謂結構。這樣留學生學到的就不只是一個詞,還包括兩個語素、漢字和詞語的構成方式,從而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所謂擴展,就是把教學中見到的那些構詞能力強、能產性比較高的單音節語素作為共同的詞根再組成若干詞,來擴展學生的詞匯量。這種詞匯擴展,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增加學生的負擔,反而會令留學生感覺到漢語詞匯非常有趣,而且是鏈條式的,容易記憶。比如在教“好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可以擴展出“好玩、好用、好聽、好吃、好喝”“看見、看到、看書”等詞語。這樣靈活的教授詞語的方法,在增加詞匯量的基礎上,也培養了留學生的猜詞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與語音教學相結合
語素從音節的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節語素、雙音節語素和多音節語素。在現代漢語中,雙音節和多音節的語素占少數,單音節語素比較多。而一個音節就可以代表一個或者多個語素,學會了一個音節就相當于學會了一個或者多個語素的讀音。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語音與語素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做飯”“座位”“坐下”,三個語素“做”“座”“坐”,它們的讀音都是zuo,卻有著不一樣的字形和意義,這和西方的字母文字有很大的區別。同時講解三個語素,可以讓學生在區別中進行記憶。留學生在學習詞語的過程中也深刻地體會到漢語自身的特點和魅力。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梁蕾.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素教學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1(12).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