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孫玥
摘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協同好高職教育“五個對接”要求,積極探索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發展模式,著眼于職業教育服務地區經濟、服務產業行業發展、服務學生的實際,深化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共育人才目標。基于此,以全方位構建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為基礎,從多方面打造航空服務人才培養典范。
關鍵詞:航空服務;產教融合;職業能力;構建體系
“十三五”是我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增進產教融合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在“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雙創”等國家戰略背景下,航空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提供了發展契機。我國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的轉變進程中,高素質航空服務專業人才需求更大,高職院校要立足新常態重大戰略實際,加快對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產教融合中,既要鼓勵行業、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還要發揮自身優勢,創新校企產業對接模式,實現校企共育特色化發展目標。
一、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的內涵及意義
產教融合思想最早源自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理念“雙手萬能、手腦并用、讀書與做工相互結合”。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以服務社會、強調與生產行業相結合教育思想的形成,推進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具體而言,“產教融合”要實現“產”與“教”的融合,“產”是生產勞動,簡言之為行業企業實踐;“教”為教育教學,簡言之為學校。“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在于“生產性”與“教育性”的融合,在于實現“教學性產學流程”與“生產性學習流程”的“鏈系統”達成目標。職業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中,既要積極“對接”行業企業,還要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只有兩者的深度合作,才能實現共同育人任務。因此,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包含兩個層面的內涵:宏觀層面,職業院校要在辦學方向上,強調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要從院系專業群建設上與行業、產業群(鏈)相關聯;微觀層面,職業院校要在專業建設上,引入行業、產業規范、技術標準、準入資格等內容,實現職業院校教學過程與企業行業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
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義表現在四點:一是增進職業院校與社會、經濟間的有效溝通。職業院校要順應社會發展明確辦學方向,要通過與企業、行業的溝通,來了解人才需求,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同時,產教融合的緊密協同,有助于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通過實習實訓環節來強化與鞏固,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促進職業教育更加科學、合理。二是為職業教育拓寬了人才市場平臺。從職業教育就業導向人才培養實踐中,利用產教融合,拉近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提高了就業率。三是增強了職業師資綜合素能。產教融合實現了“院校”與“企業”雙主體教育模式,既強調了學校教育,又突出了企業實訓,特別是在校企師資整合上,一方面,學校通過聘請企業專業人才來校指導工作,充實校內師資力量;另一方面,學校委派專業教師掛職企業,參與實習實踐工作,提升教學與實踐能力。四是增進職業院校科技開發、技術創新。在院校師資參與企業實踐實習中,可以利用學科理論與技術知識,改進和革新企業技術研發工作,提升職業院校科研水平,院校也能夠從自身學科建設、人才優勢上來促進產業創新,增進產教融合的綜合效益。
二、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的實施途徑
(一)以服務產業為宗旨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機制
航空服務專業在人才培養方向上,要依托產業需求,明確服務產業目標,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依托航空企業,成立以航空集團教育產業為基礎的“校企一體化”共生共融運行機制,引入航空產業集團各人力資源相關部門,從教育政策、教育師資、教學設備、合作育人資金、技術和項目等方面,形成產教融合保障環境。如學院結合合作企業,成立航空服務專業校企共建委員會,并與各合作企業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師資互陪教育模式,來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實現航空服務專業與航空企業崗位對接、課程對接、職業標準對接、教學與實訓過程對接。同時,立足航空服務專業特色化建設實際,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逐步構建產教融合督學制度,來監督和評估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如引入產業發展理事會單位擔任督學,就航空服務專業建設工作進行監督、指導、評價。每年開展至少一次督學會議,對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研討,細化專業建設、課程內容、師資互動交流等內容,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完善,切實推進航空服務專業“共建共育”成效的達成。
(二)“校企共育”完善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構建高素質人才目標的設計藍圖。對于航空服務專業而言,因其職業崗位的特色性,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上,更要與行業產業相對接,引入企業全程參與,共同組建航空服務專業崗位技能標準,細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航空服務專業課程體系,以及教學進程、考核標準等內容。“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將企業作為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對接口,突出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指導地位,尤其是在航空服務專業頂崗實習、實訓環節,要與各產業、企業來共同完成。如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通過與多家航空類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由企業參與培養對象的選培、校企共同完成專業課程教學,參照給航空企業崗位標準及人才職業技能要求,畢業后直接進入訂單企業就業。同時,企業在“訂單式”培養模式中,企業還要將最新的行業標準融入教育課程體系中,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另外,將職業證書考試制度融入專業課程中,縮短學生頂崗實習過渡期,提高就業率。事實上,在“校企共育”過程中,院校自身也應該充分整合自身專業優勢,將過去單純的“專業建設”轉向特色化專業結構,緊跟行業發展,對接產業內在需求,積極向引領產業行業人才培養方向上邁進。
(三)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對接專業設置
航空服務專業“產教融合”,需要從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傳統的課程結構與教育模式,需要從航空服務專業內涵挖掘中,提升航空服務畢業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如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具備相應崗位的職業資格,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服務意識等等。圍繞產教融合深度,積極與航空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組建“協同創新”平臺,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學科專業教材與課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行業企業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針對性有用人才。如在航空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上,要通過行業調研、企業實習、專項技能實訓、綜合技能訓練、情境模擬演練等環節,來強化畢業生的崗位核心能力。在育人模式上,嘗試彈性育人。如“2+0.5+0.5”模式,前兩年為學歷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專業課程學習為主,最后一年融入企業實踐與頂崗實習環節。在企業一線崗位,由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跟著專業能手學習崗位技能,引入崗位標準進行職業素能考核,做到“真實企業環境”下的“真實職業要求”。在航空服務職業課程內容對接上,在校階段以學科知識、職業資格證書來調整教學內容,突出航空服務崗位能力培養。如獲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頒發的國內客運銷售代理人資格證、BSP操作員、人社部與民航局聯合頒發的民航安檢員資格證書等行業通用資格。在對職業技術標準對接上,參照航空服務專業崗位知識、能力結構要求,加強對航空服務專業群的解構、重構,引入項目化教學理念,全方位改革學科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模擬真實的崗位學習情景,突出“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崗位適應能力”的綜合協同發展。
(四)校企共融,構建“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產教融合”需要發揮產業與學校各方的師資優勢,共同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根據航空服務專業師資需求,構建以“校企共享”為目標的專兼職“雙師結構”模式。通過與航空類企業、產業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的兼職教師師資庫,圍繞航空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需求,快速聘任并融入教學中。如與某航空公司人力資源部合作,聘任經驗豐富的乘務長等多人負責航空服務、空中乘務等專業技能培訓任務。同時,航空類企業也可以根據不同職位培訓需求,向學院聘請專職教師,實現校企雙方師資的雙向動態化流動。如企業選派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在學院兼職,學院的專業師資可以參與企業崗位培訓,從而實現師資共享、共融。同時,產教融合作為一種辦學機制,學院要著力提升學院師資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如學院在新教師上崗前,可以先安排其參與企業一線崗位實踐鍛煉一年,讓新教師熟悉生產實踐環節,了解職業崗位,在返校任教;通過制定學院師資“掛職鍛煉”制度,鼓勵學院各系部專業教師定期參與企業掛職鍛煉,了解企業各崗位的職業現狀,來更好的對接學科專業知識的調整,貼近崗位需求。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平臺,學院在設置航空服務專業實踐操作課程計劃中,可以根據“產教融合”模式,深入到航空類企業各服務崗位,邀請技術能手參與到學院學科實踐教學中,承擔校外實習指導教師職責。通過與各產業集團培訓部負責人的密切合作,結合航空服務專業不同時段學科教學任務,已經實現了學院師資與產業能手共同承擔的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的動態互換。如產業能手擔任學院機場運營管理、安全檢查技術、危險品運輸、值機與行李運輸等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多位航空乘務長承擔學院民航禮儀、客艙服務等實踐課程教學。
(五)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構建校企教學評價機制
在現有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上,雖然已經配置了專業性強、設施先進的安檢、模擬客艙、訂座值機軟件等實訓室,也配置了中英文語音廣播訓練室、形體訓練室、體能與化妝等基礎實訓室,但相較于實踐教學目標而言,還需要從深化校企合作,拓寬企業實訓基地建設上,來充分滿足學生崗位技能實訓與頂崗實習需要。通過與各航空企業機構的深入合作,著力從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中,先后與多家航空公司、國際機場等企業,簽訂并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合作方案,來確保航空服務專業校外實踐、生產實習等工作的有效展開。同時,在校企共育模式中,為了更好地提升產教融合水平,在優化航空服務專業課程考核模式上,突出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將過程考核融入平時的教學環節,側重于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的提升。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除了校內教學評價外,也與各航空類企業,引入社會中介機構以及社會、家長等評價主體,來對學生成長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如每年都要開展社會性評價活動,以問卷調查、走訪調研、現場考查、跟蹤評價等方式,來提升航空服務專業教學水平。
結語
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在密切校企合作實踐中,要主動與企業聯系,積極深入行業了解人才需求,調整專業內容,推進產教融合。航空服務專業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圍繞航空服務專業實際,全面推進學院與產業、企業的對接,積極整合校企資源優勢,構建長效合作機制,突出專業特色,打造品牌優勢,提升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為航空類企業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向英,路紫,張秋孌.航空服務學學科體系建設芻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8(03):117-120.
[2]吳巧洋,鐘科.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學生核心能力評價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33):312-314.
[3]管丹,黃一波.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的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7):61-63.
作者簡介:
王丹(1987.2- ),女,畢業于湖南女子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曾就職于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上海客艙部,具有8年的乘務飛行經驗,現為常州航空技工學校空乘專業教師;
孫玥(1989.5- ),女, 2008年畢業于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空中乘務專業,2008-2012年就職于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現任常州航空技工學校空乘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