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芳??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本文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閱讀課為例,從創新思維、追問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方面展現了指向思維發展的高品質閱讀的活動設計。
關鍵詞:思維發展;創新思維;追問思維;批判性思維
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用高品質閱讀的思考探究問題的多層意蘊,如何在閱讀課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呢?
一、 創新思維:讓閱讀在沉悶中拓展
創新思維是指學生在實踐體驗活動中,能擺脫思維定勢,敢于超越常規,重新架構原有知識,產生新的獨特的想法和做法,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課堂教學需要教師了解學生,選好課文突破口創設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為切入點,在課堂開始時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適時進行頭腦風暴,鼓勵學生思考并表達自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案例1]
模塊四第三單元的文本“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地心游記》是一篇典型的科幻小說,講述了里登布洛克教授決定到地心旅行,他帶了侄子阿克賽爾、一位向導漢恩斯的旅行經歷。
上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Can you name one or two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r films? What are these films about? 教師要求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知識拓展思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總結:These films are about monsters, disasters and technology.
在閱讀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是走入“真閱讀”的一條“幽徑”。當形式單調的閱讀分析使學生感到沉悶的時候,我們的閱讀課堂要努力地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這樣學生剛剛流露出的疲勞的征兆就會立刻消失。
[案例2]
在“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的教學中,教師特意安排了“遷移延伸,發展個性”的教學環節:Do you believe there existing a world full of mysterious creatures but is unknown to our human beings? If your answer is“yes”, where may this world be located? 每個學生就這個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并聯系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暢談了自己的感受和體驗。This world may be located in deserts, seas, forests, mountains, caves, undergrounds...這些“個性化”的問題都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但是他們在閱讀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思維,讓他們快樂地了解到:原來自己的創造性解讀同樣可以在課堂上有一席之地!創造性的思維品質讓閱讀教學可以在沉悶中得以拓展。
二、 追問思維:讓閱讀向更深處漫溯
課堂追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他提出了“產婆術”,“產婆術”的核心就是提問,他強調教師要通過連續巧妙的追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并通過歸納進一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教師主要是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近代啟發式教學的萌芽,他對于問題的關注奠定了現代教育思想的基礎。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提問技巧,是教師在前一次提問或者在問題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對前次提問的補充和深化,以啟發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或解決問題,它對提升學生思維深度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刻性、敏捷性、創新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追問集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機智,是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集中體現。
閱讀課堂上過于緩慢的思維現象是因為學生并沒有找到他們的思維源泉,他們的閱讀思維沒有與舊有的回憶產生鏈接。如果教師用“追問”的方式,一個個刺激這些“鏈接”,就會點燃起他們思考的火花,讓他們的閱讀思維變得活躍起來。
“追問”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這無疑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獲得“憤而啟,悱而發”的成果,形成了深度思維的品質,對他們的閱讀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三、 批判性思維:讓閱讀在平淡中逆轉
批判性思維是指能動、持續、細致地思考問題、信念、斷言或知識形式,分析其前提、假設、概念、意涵或結論等,理性評估其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相關性、邏輯性、公正性、深度和廣度等的能力。閱讀中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可概括為:對文本信息進行篩選、辨別、分析質疑、推斷、概括和評價,挖掘言外之意,從而達到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高中英語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推斷詞義、猜測作者態度、學會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教師一般可通過讀后活動滲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準確理解文本信息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挑戰性問題,深層次挖掘文本內涵,引領學生對文本標題、內容或觀點等作出合理的評價和質疑,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探究文本的賞讀價值,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案例3]
模塊三第三單元的文本 “Lost Civilization”講述了Ann尋訪了羅馬的龐貝古城和中國的樓蘭古城的經歷,引起讀者對古文明的保護意識。針對此教學內容,教師設計了如下的讀后活動:
Suppose the author changed his arrangement, he visited the remains before he attended a lecture, which is better?讓學生在小組內收集、匯總答案;之后,要求學生在提煉文本有效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對作者的尋訪之旅安排進行評價和質疑激發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激情,更能有效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案例4]
模塊六第二單元的文本“Making a happiness handbook”的讀后環節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最后一段,分析、提煉出作者關于“the happiest time of your life”的兩個觀點:My most vivid and happiest memories are those of school days, so I think that was the happiest time in my life.和 Its nice to think that my happiest days are still ahead of me.然后,要求學生針對作者的觀點進行重新審視,說明是否認同其觀點并給出理由。Underline the statements you dont agree with about the happiest time of your life.這個活動促使學生回溯讀前自己關于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的觀點,并與作者的觀點進行比較,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
[案例5]
模塊八第二單元的文本“Project From the blues to pop”的讀后環節中,筆者提問: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nd roll? Why did rock and roll become popular during the early 1950s in America? 這個問題把學生從文本引回到現實生活中。學生所表達的觀點是多元的和開放的,這個問題既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又實現了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的滲透。通過這一系列提問,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展延伸,對文章的理解愈加深入,從而構建有關西方流行音樂發展史的知識。
在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學生在分析比較中與“自我”對話,進行感悟、體驗、積累、生成,讓他們的閱讀在平淡中發生了逆轉,這對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個體高品質閱讀思維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將培養學生高品質思維能力視為重中之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鍛造高品質的英語教學課堂。這方面還有很多探索空間,作為教師,有理由更有責任去關注思維教學的詩和遠方。
參考文獻:
[1] 韓寶成.從一項調查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及編制原則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2).
作者簡介:
陳紅芳,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