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以及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資源的協調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在家庭教育這一板塊,家庭與學校的溝通這個關鍵環節,不僅城鎮學校存在很大問題,農村的家校合作更存在極大隱患。農村由于先天的經濟環境劣勢,造成教育上的嚴重失衡,因此對于農村家校合作的研究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通過理論的調查與實踐,可以對農村家校合作形成一個初步的觀念,對于以后的探究起引導作用。
關鍵詞:教育資源;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教育失衡
農村家校合作,簡言之就是在中國農村地區開展的家校合作,但是農村地區本身作為教育環境中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使得農村勞動力短缺,而大部分農村人口在城鎮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成為失業人員,給社會帶來了極大不穩定因素。與此同時在農村由于年輕勞動力的轉移,使得農村留下較多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農村家校合作的重點,就在于妥善處理好農村學校與農村居民的關系,以及城鎮學校與農村居民的關系,關注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師資力量,國家投入,多邊參與力度等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教育的發展不能只靠學校教育,最大的動力來自學校與家庭結合形成的合力。通過農村家校合作可以彌補學生的親情缺失,讓他們感到父母對于自己的愛,同時通過家校合作對于家長的培養可以使得父母在學生的學習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農村父母通過與教師的溝通以及其他家長父母的交流獲得教育子女的經驗與方法。
一、 農村家校合作主要存在的問題
1. 意識問題的制約
目前我國農村家校合作一部分問題在于人民對家校合作意識的淡薄,農村子女的父母很多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夠在對子女的培養方面顯得手足無措。父母都普遍認為,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就是靠學校,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及培養,父母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就已經盡到了自身的職責。通過實地采訪與詢問,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農村家庭對于孩子在學校的信息幾乎一無所知,他們不會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只有在學校進行家長會或者需要孩子填寫作業簽名以及信息反饋表的時候才會對孩子的在校情況有一絲了解。
2. 經濟發展對于農村家校合作開展的制約
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濟對于教育的制約。當前我國農村改革任重而道遠,農村整體經濟發展還處于一個低端的水平,城鄉差距的擴大以及收入的分配不均,農村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農村家庭教育意識的薄弱,農民們主要的奮斗目標還是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擺脫貧困,他們沒有其他的時間去和學校進行相關的溝通,更不會在意自己的子女在學校的具體成長過程,與學校教師,領導缺乏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
3. 學校對于農村家校合作的貢獻程度
目前我國的學校大多是全日制的在校學習,農村子女一旦進入學校大多都會選擇住讀,這就限制了農村子女與家庭的及時聯系,溝通不便。雖然目前社會主流推崇的是素質教育新模式,但是各級各類學校仍然是以看重學生學習成績以及是否能完成所下達的任務為目標,對于家校合作這個版塊可能付出的時間還相對較少。有的相對負責任的班主任會定期舉行家長會,或者去學生家中進行走訪,但是也大多局限于城鎮的學生,農村地理因素的不便,極大地限制了家庭與學校的溝通。這就牽涉到學校管理者意識這一說法,學校能否定期開展活動,甚至是采取必要的一些強制措施讓家長來到學校,一方面增進聯系,另一方面學校能否設立相關講座,論壇,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這些都是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4. 留守兒童帶來的隱患
相比以上所提出的問題,留守兒童也是農村家校合作所需要關注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務勞動時間較長,由于缺少關愛和輔導,使得他們的學業和個性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大量的家務勞動占用了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祖輩監護人教育程度的低下,很難提供實質性的學習輔導。而且由于長期與父母的分離而導致的心理、行為、性格上的不良表現影響到學習成績。有的留守兒童或許會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但是更多的留守兒童是因為長期的挫敗感以及親情的缺失感,從而積累一系列不穩定因素。
二、 農村家校合作的實際分析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個案研究,選取的是重慶市梁平區文化鎮的文化中學為案例,主要通過對于10名家長的問卷調查以及教師指導學生干部的
采訪來獲取直接的經驗。由于文化中學自從2008年汶川地震受災較為嚴重以來一直是梁平區重點關注與培養的高級鎮中學之一,對于教育工作的各項開展也較為良好,選取這樣一所學校,適合去調查他們的農村家校合作開展的程度,以及學生、教師、家長對于這樣一種三方合作的理念的深入度。
1. 家長調查分析
在家長對象組成中,小學受教育的家長有2名,中專教育家長有2名,大專受教育的家長僅為1名,而完全未接受過教育的家長在10名受調查者占到了5人。盡管調查范圍較小,卻反映出農村家長自身教育水平的不足。他們的子女大多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家庭負擔較重,而且還有一些家庭屬于二婚家庭,家長大多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家長的任務就是負責提供經濟保障,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農村家長與教師溝通的頻率極低,有的甚至將孩子送到學校之后一次也沒有主動與老師聯系??偟姆治隹磥恚r村鄉鎮的家長對于家校合作這個概念,還是意識過于薄弱,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家長自身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夠,從而導致了他們對于家校合作教育開展意義的無法理解。其次很多家庭的子女都有兩個及以上,本就是農村家庭的他們收入并不多,孩子的負擔,家庭的負擔,很多學生甚至還要參與到家庭生產當中,耽誤了學習的時間。隨著家長對于家校合作的不重視,他們與學校,與教師之間交流的頻率也就隨之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教師的單方面工作,信息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家校合作,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2. 對學校教師,領導,學生干部的采訪
通過預約訪談,和學校主要教師,領導確定了合適時間,總的訪談內容圍繞研究問題進行展開。通過訪談,我們發現學校領導與教師對于開展家校合作都十分贊同,但是對于農村家校合作這個環節卻準備不足,同樣的壓力也來自農村自身的缺陷,家長們與學校的溝通不暢,學校即使有很多關于學生發展的建議,卻沒有渠道即時反映。學校成立了針對農村學生扶助的部門,每個月會定期在全班統計農村學生名單,并且視情況發給補助金。學校開展的家校合作,主要是以每個學期的半期考試以后一周的家長會為主,但是仍然會有很多的農村家長無法在家長會趕來。老師與領導普遍認為,阻礙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首先來自農村家庭對于孩子的期望的不同,以及對于教育開展的不恰當理解,同時學校也有相當的一部分責任,例如,對于農村學生的關注度還不夠,沒有做到完全去理解農村家庭,教師的觀念也有缺陷,大多關注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學任務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開展。對于班干部的訪談,班干部作為班級的代表,他們認為家校合作就是學校將自己的信息反饋給家里,有過激的同學認為這是一種打報告的不良行為,十分反對。平時學習任務較為繁重,要學的科目較多,有的農村同學還要每天翻越兩里地回家忙農活,作業第二天有時無法交齊。農村孩子負擔較重,而家長與學校缺乏交流溝通,使得孩子們有想法卻找不到人可以交流,學校對于這方面的關注也不足,這些都成為影響農村家校合作的因素。
三、 分析與結論
通過對網上資料的查閱以及相關的實地調研,我們發現了影響農村家校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家長以及學校意識的薄弱,農村經濟滯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人口流動等帶來形成的一系列問題。例如,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等。學校家庭溝通途徑不暢,國家對于農村教育還存在很大問題。但是同樣也可以發現這其中展現出的巨大潛力,學生對于家校合作的一種期望,渴望可以共同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針對這些問題以及展現的期望值,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農村家校合作的開展:
1. 樹立家校合作的觀念
只有觀念確立起來,所有計劃的開展實施才會有一個堅定的方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去克服,確立這樣一個觀念,可以使得學校和家庭互相尊重了解增進雙邊的溝通,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就可以有很大可能達到理想的合作目的。
2. 確立農村家校合作模式
農村家校合作不同于城鎮家校合作,農村相比城鎮有很大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確立影響農村家校合作的因素,然后針對這些因素選取重點逐個擊破。另外對于農村地區的教育要加強,只有樹立起他們的教育意識,農村家校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可。
3. 學校開設相關家校合作的講座課程
邀請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的參與,把學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以及學校大致對于學生的培養方案展現給家長,并且及時地將孩子在校情況反映給家長,而且可以定期制作一些宣傳性的文件等等。家長要積極參與,在家的時候要多給予孩子鼓勵,要學會去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
4. 成立農村家校合作的機構
國家要加大對于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時要鼓勵農村家校合作的開展,村委會或者城鄉政府要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成立專門的聯系機構,例如家校合作資料中心,親子活動中心,家校合作研討會等等,利用多方面的手段去推廣農村家校合作的概念,將這一概念傳播進農村,給家長和教師提供更多的溝通交流的機會。
5. 構建多元關愛體系
學校應轉變教育理念,擔負起教育使命。學校可制訂留守兒童學業幫扶計劃,配備專用教室,聘請專業教師,通過專項教輔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問題。鄉鎮教師應該堅守職業道德,提升教育技能,用愛心、知識、行動來關心、輔導、幫助留守學生,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家庭、社區及社會之間,教師、家長、鄰居及社團之間,需要建立“家庭-學校-社區-社團合作與聯動機制”,共同關注和支持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四、 總結
在如今大時代的教育環境之中,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離不開學習者個人的努力勤奮,同樣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完整的教育應該是由以學校家庭教育為中心,多邊輔助發展的教育。學校和家庭,作為引領教育的龍頭,只有抱著相同的信念,將學習者培養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完整的個人,才是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做法。雖然目前我國對于農村家校合作的開展還存在很大盲區,但是通過加強理論的研究,以及對于農村實地情況的考察也是可以找到很好的方法的。通過本文希望能夠加強對于農村家校合作以及農村教育的開展,從而使得農村子女可以和城鎮子女一樣,擁有健康的生活,對于受教育的公平以及以后的就業和學校的關注起到一定程度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勇.從溝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徑[J].德育與心理,116-117.
[2]王天貴.淺談農村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學校教育[J].貴州教育,2005,84-85.
[3]魯忠義,劉國學.新時期農村家庭教育調查報告[N].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1):129-133.
[4]張昆.阻礙農村家校合作溝通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教育革新,2006.
[5]潘振婭.影響家校合作的家長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45-47.
[6]楊榮明.農村家校合作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7.
作者簡介:趙楊銀濤,重慶市,四川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