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是重要的基礎學科,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生互動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應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對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討,以期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師生互動;有效運用
新課標提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小學語文課堂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進行師生互動,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語言交際能力及人文素養,進而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整體提升。
一、 師生互動的內涵
所謂師生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在學生眼中教師是神圣而偉大的,但又嚴肅而刻板,小學生剛剛步入校園的學習生活,由于其自身的天性使然,很難適應固定模式及固定時間的教學活動。因此,學習過程中比較散漫,而教師如果采取嚴厲的態度,學生又會產生恐懼,進而更加的畏懼學習,甚至會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害怕回答厭煩回答的現象。此外還有一種現象,教師采取師生互動,但互動的內容過于單調,初次進行使用學生會比較感興趣,但長期應用勢必會導致學生喪失興趣,由此可見,師生互動其實質內涵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進而縮短師生之間的交往距離,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能力。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并非是隨時都可以進行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個性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師生互動的最佳時機,對于小學生來說,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生所采取的師生互動的手段都不盡相同,因此師生互動的原則應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及即時性,只有根據師生互動的內涵及原則,進行互動活動的設計,才能夠實現師生互動的最佳效果。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師生互動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師生互動,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1. 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年紀,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但不喜歡固化、模式化的東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通過師生互動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將會激發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不再將學習當作任務,而是將其當作一種樂趣,經過多次的課堂互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會不斷地被激發提高,從而促使其學習效率的提升。
2. 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展開學習,能夠促使其將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3. 提升學習效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學習態度,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的便會得到顯著提升。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及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就必須要強化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從而使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更加完善。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運用
1. 轉變教師觀念創建良好師生關系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師生互動教學,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的尊重、愛護、關心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秉持著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通過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從而真正實現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高的目的。例如,在進行《黃繼光》的學習時,教師不能在授課之初直接道出文章的主旨思想使其盡快地實現知識點的掌握,而是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共同的學習與探討,與學生展開適當的討論,探討黃繼光身上的哪些品質是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使得師生之間能夠像朋友一樣的進行語文的學習與交流,從而保證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 把握恰當的互動時機
師生互動對提升教學有效性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當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轉變之后,就是如何把握有效的師生互動時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并非無時無刻都適用,在教師進行提問,學生正在思考的時間,教師就不能運用師生互動打擾學生的思路,而是要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此外互動并非只是單純地進行語言交流,同時還應融入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丑小鴨》課堂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在通讀了全文之后讓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丑小鴨會被其他的鴨子欺負?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以后又受到了怎樣的對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其中,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及見解。此時教師應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力的發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3. 制定合理教學方案,增加互動多樣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在學前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但仍沒有形成完整的思維模式,無法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本身的性質,充分明確其功能性,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案的制定,進而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柳樹醒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預設問題,通過語言的互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播放器進行播放柳樹生長過程的視頻,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通過這樣的情境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柳樹生長過程的復述,從而促使其主動進行思考。通過語言互動、創設情境及空間語言行為這三種互動方式的結合能夠有效增加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進而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 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師生互動能夠為學生創建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同時師生互動能夠保證師生之間無障礙的交流溝通,有效傳遞情感,教師能夠清楚地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曉菲.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應用策略探討[J].才智,2016(23).
[2]黃丹丹.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7).
作者簡介:茍國禮,小學語文一級教師,四川省廣安市,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光輝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