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生育政策的不斷開放,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類型的學前兒童教育機構的崛起,做好幼兒園課程的構建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兒童發展理論的特點,并且以活動理論為基礎構建幼兒園課程展開討論,旨在推動幼兒教育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活動理論;學前兒童;兒童發展特點;幼兒園課程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文明發展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使得學齡前兒童的數量急劇增加,對學前兒童的啟蒙教育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學前兒童有著自身的成長特點以及學習需求,幼兒園教學的一些教學活動都要嚴格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幼兒園課程教學涉及心理學等方方面面的課程教學,其要以兒童身心發展理論以及活動理論為基礎構建自身的教學課程。
一、 新時代兒童發展理論特點
1. 科學性。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新時代的兒童發展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其可以較為科學合理的解釋以及闡述學前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為幼兒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為人們正確認識教育與幼兒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理論依據,也為此指明了幼兒園課程設置的方向。
2. 整體性。兒童發展理論作為幼兒教育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其既指明了兒童心理活動的過程變化,也解釋了學校兒童的個性化發展。幼兒教育在設置自身的課程教學目標過程中,充分借鑒了兒童發展理論,由此看來,該理論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3. 開放性。兒童發展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汲取其中的先進之處,不斷地吸收創新并且反饋,以此來豐富自身的理論發展,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進行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開放性的兒童發展理論表明了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4. 教育價值性。兒童發展理論既然可以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這就表明其在教育方面具有較高的含金量,可以給予人們啟發和幫助。從哲學理論以及具體實踐操作等方面對人們的教育行為進行科學的指導,教育啟示性的特征比較明顯。
二、 關于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建構幼兒園課程的幾點思考
1. 尊重幼兒主體地位、調動幼兒主觀能動性
兒童作為活動的主體以及周圍環境的活動對象,其具有一定的主體性,幼兒園進行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學前兒童年紀比較小,其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正處在一個成長的階段,其在接受幼兒教育過程中,會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等輸入幼兒教育所傳授的知識。為了提高幼兒課程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思維活動方式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選擇并且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比如說在帶領幼兒進行運動訓練時,引導兒童通過做操等方式進行運動,幫助兒童提高身體素質這是對的,但是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身體承受能力,切不可開展超過幼兒身體承受能力的體育運動訓練。選擇一些幼兒喜聞樂見的內容開展幼兒園課程教學,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強化幼兒的成長教育。
2. 主動建構、加強幼兒主體活動的教學指向性
雖然幼兒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但這并不表明可以放任幼兒隨意發展,這也就失去了幼兒啟蒙教育的意義了。幼兒雖然作為活動的主體,但是幼兒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其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主動構建,加強自身對幼兒主體活動的指向性。結合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幼兒園在進行課程構建時,要回歸教育本質,注重對幼兒興趣培養以及生活能力培養,避免開展如同小學教育般的基礎字詞教學。比如說幼兒園課程教學可以有效結合游戲教學,在游戲過程中滲透幼兒教育,在游戲中挖掘幼兒的內在潛力,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比如說在培養學生對漢字以及圖畫方面的興趣時,教師可以借助當前的幼兒繪本教學,用繪本中豐富多彩的圖片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認識漢字,潛移默化地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
3. 結合生活實際、積極開展生活化幼兒教學
活動理論表明活動不僅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其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以及生活性,幼兒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其仍然要借助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才得以生存發展,幼兒教育亦是如此。幼兒園要結合生活實際,積極開展生活化幼兒教學,培養幼兒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基于幼兒的成長特點,其還無法完全的脫離生活以及社會中的活動,從社會活動的角度來看,其承載了一定的人類文明以及時代的印記,可以為幼兒的成長發展提供借鑒。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其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而幼兒教育在為幼兒進行智力啟蒙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生活化教學,帶領幼兒更好的認識這個社會,也就是說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帶領兒童“睜眼看世界”。比如說在植樹節時,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每個人帶一些兒童盆栽用具,然后發給每個幼兒一袋泥土、一顆種子,然后在生活實踐課中帶領幼兒種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向其介紹植樹節及其相關內容,然后教育幼兒要珍惜保護樹木花草。除此之外,在中午吃飯時,教師要教育兒童,一粒一粒米來之不易,引導其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等等。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充分發揮生活化幼兒教育的實效性。
三、 總結
以活動理論為基礎構建幼兒園課程,結合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幼兒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且還可以提高自身幼兒教學的科學性。新世紀兒童發展理論具有科學性、整體性、開放性以及高教育價值性,綜合以上幾點以及活動理論,構建較為科學的幼兒園課程。
參考文獻:
[1]沈冬梅.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建構幼兒園課程研究[J].成才之路,2017(01):70.
[2]白慧.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價值訴求——從五指活動法談起[J].海峽科學,2016(09):79-80.
[3]張靜.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6(23):189.
作者簡介:林琰,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古農農場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