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是一門借由語言的光束照亮心靈的學科。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言的優勢,在教學中對學生作出有效的評價,讓語文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和生命蓬勃成長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當適時地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以真誠而恰如其分的言語啟迪學生的智慧,讓言語評價如同火光點亮課堂。同時應當拓寬評價途徑,多渠道、多角度地實施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因教師言語的有效評價而撥響心中美妙之弦。
關鍵詞:教師語言;評價學生;有效美妙
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對于我,作曲是一種靈魂的表白。”如果說音樂是一門以音符和旋律打動心靈的藝術,那么語文教學就是一門借由語言的光束照亮心靈的學科。作為語文教師,倘若能夠充分發揮語言的優勢在教學中對學生作出有效的評價,那么每一句恰當的話語都將撥響學生的心弦,發出陣陣美妙的聲響。
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發揮語言的力量實現對教學的有效評價,讓語文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和生命蓬勃成長的過程呢?
一、 適時評價,讓言語評價點亮課堂
課堂就是一個獨特的“場”,是學生接受人文思想浸潤,并激揚起他們獨立思想意識的場所,是教育教學的主戰場。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好課堂評價,及時捕捉住評價點,以有效的評價迅速點燃學生激情,引領學生漸入佳境。
1. 心中有愛,真情流露
曾有人這樣講,一個語文教師走進課堂至少要擁有30種表揚方法。竇桂梅老師也曾經說過:“既然是語文課,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句話贊美他,用一句名言鼓勵他,……這樣,既是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一次吸納語言的過程。”
因此,在對學生評價的時候,我以為最重要的是真誠,必須體現出愛心、對他們處境的關心和幫助。這樣的評價不是膚淺的,更不是虛假的,而是絲絲入扣,暖人心田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對他人評價中自然地流露出真情的評價,更能使被評價者感受到評價的魅力。而現代教育評價也強調將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個性的人當作自己的對象,并通過教師的評價有助于弘揚學生人格的主動精神,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 準確得體,如沐春風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是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表揚,說些“回答得很好”“你真棒”之類的話語,教育評價的真實性就被淡化了。隨意性的夸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會淺嘗輒止。語文教師要善于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的表現和個性特點,作出準確的、科學的評價,既能指出長處,又能恰如其分地給學生提醒和糾正,讓學生時時如沐春風。
3. 及時捕捉,啟迪智慧
課堂情境是復雜的,學生會發出與老師不同的聲音,極大地挑戰著教師的智慧。教師若是裝聾作啞或是捕捉不到,或挫傷學生對話的積極性,或失去良好的教學生成資源。教師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形,根據自己對課堂的綜合把握,對學生巧妙地引導、評價,激發其創造的欲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經歷成長的過程。
二、 拓寬評價,讓言語評價無處不在
新課程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言語評價要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的點滴行動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過程化、教育化。新課程關注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對個性發展有意義的東西都可以成為關注的對象,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創新化,多渠道、多角度地實施評價,讓教師美好的言語評價伴隨學生的成長。
1. 書面評價,評語激勵
書面評價同樣是教育教學中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以書面形式的正規性更能引起學生對它的關注與期盼。因而它以評價的深刻性,效果的長期性的特點日益成為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手段。
在教學中,我堅持讓學生寫周記。周記較之于命題作文在題材上更自由,在情感的抒發上更貼近學生的真實內心。我把周記的批改稱之為“心靈之約”。在周記里,學生會向你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特別是青春的煩惱。學生在周記中流露進入高中后,自己不再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在她的周記本上寫下:“最好的鋼是在最旺的爐火中練就的。”學生抱怨家庭的不幸,我寫下:“人生只有兩件事,一件是可以改變的事,一件是不可以改變的事。我們無法改變出生,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創造自己的未來。”學生盡情書寫青春的故事,我寫下:“OK,飛揚的青春,我羨慕。”當然,我也會在文章技巧上指導。當然不是什么“詳略不當”“缺少中心”這類空洞的語言,對于“詳略不當”,我會直接將多余的劃去,在需要詳寫的地方加上“請增加……”對于“缺少中心”,我會在文中補出,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該如何添加以及添加上去的效果。
有時一句“OK,精彩”“寫得真用心呀”,有時一句“錯過星星,你在哭泣,你將錯過太陽”,或短或長,對于學生都是莫大的激勵。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教師一定用善于運用言語這把利器,讓書面評價充滿感動,充滿力量。
2. 學生互評,精彩紛呈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教學中的評價并不能成為教師的“專利”,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還應把評價權力下放,提倡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
傳統教育評價由教師獨攬,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客體,沒有評價的主動權和積極性,這種評價只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在有些方面,學生常比教師更了解同學彼此之間的長處和不足,學生也更在意同齡人的看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評價中來,更有利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
對于一位語文教師而言,言語是其評價學生的有力的外在表現,而教師內心的價值觀、教育觀是教師心中的一桿秤,是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標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提升自我的素養,做一位有涵養、有愛心、有學問、有智慧的老師,正確、科學、機智、有效地評價學生,用言語點亮學生的心燈,撥響學生的心弦,讓教育的過程成為一個溫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讓每一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都能展現出生命的躍動、純真與美好。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盛新鳳.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和美[M].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小金,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順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