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高中信息技術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本文針對目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通過改變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及評價方式等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信息技術新課改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習方法
一、 引言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推動了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信息化能力的主要途徑。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素質教育和達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中所要求的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構建和諧的信息環境,創造健康的信息文化等的信息技術教育等要求,必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水平。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高中教育階段,信息技術作為不是高考科目之一,所以很多學校、家長和學生心中信息技術教育屬于副科,學不學沒有什么太大影響。因此由于學校、家長及學生三方都不重視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這就造成信息技術教學質量不高。其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應該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強調教學與實踐結合,掌握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材內容不連續,知識系統性不強,教師授課內容陳舊,與實際生活脫節或者結合得不夠的問題。另外在教學方法上,大部分教師還延續著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即“老師教,學生學”,沒有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不足。作為信息化高度集中的時代,它對學生處理信息、加工表達信息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正視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與改革,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 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對學生信息素養進行全面地培養和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根據課程培養目標把教學內容分為基礎部分和提升部分。在基礎部分為學生設置相應的信息采集、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及信息交換等基本原理,并通過開設簡單的信息技術實踐項目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當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本內容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當前社會上應用較為廣泛信息技術,如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移動互聯網等,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對社會文化、知識教育、人民生活、國民經濟等方面造成的深遠影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倡導學生參加全國的機器人大賽、物聯網大賽等,通過比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程序設計和相關算法,促進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三、 創新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新課標要求課程教學活動要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按照原來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而是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教師讓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自己要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師生互動,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基于問題解決或項目的教學方法,教師提出問題或一個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個小項目,讓學生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采用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新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從而到達課程教學目標。
四、 改變教學組織形式
由于高中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或者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生活環境,興趣愛好也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甚至具有明顯的差異。若還采用傳統班級授課形式,大家統一學習相同知識、完成相同的課堂作業或課后項目,該教學模式造成教師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在了解班級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幾個層次,然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難易程度的課程作業或項目進行學習,并通過不同層次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實現共同進步。
五、 結語
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培養更加優秀、更加全面、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實施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制定合理措施有效解決目前課程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和能力提升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針對目前教學中的不足,加強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促使學生綜合性發展,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肖康鋒.實施新課標準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理念[J].考試周刊,2014,8,12:36.
[2]肖運鋒.采取多種手段打造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60-161.
[3]曹文敏.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與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7,6:94.
[4]劉洋.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和改革[J].中小學電教,2014,12:27.
[5]王斌.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J].新課程,2017,5:124.
作者簡介:
彭毅,重慶市,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