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圻 郝春東
[摘要]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經濟建設總綱領,強調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職業教育不能缺位,需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來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改革,要牢牢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主線,著力做好“四個融合”,即“園教”融合、“教產鏈”融合、“專產”融合、“校企”融合,實現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激活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提升行業在產教融合中的參與度,構架“雙元分層交融”的產教融合模式,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同步規劃。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 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 戰略新興產業
[作者簡介]韓佳圻(1994-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在讀碩士;郝春東(1965- ),男,遼寧莊河人,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JA160279)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6-0005-07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概念,并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和支撐點。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還著重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報告同時涉及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并非巧合,而是源于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了諸多支撐。對我國而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的時代發展任務。如何通過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以助推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將成為一個具有較強應用價值的課題。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構成
1.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可見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并把實體經濟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實體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基石。在工業化的前期和中期,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重心的實體經濟一直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隨著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增長瓶頸逐漸凸顯。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很多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紛紛將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上。盡管虛擬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一定時期內的經濟增長,但虛擬經濟的無序過度發展也先后導致了亞洲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一系列嚴重的金融危機事件。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實體經濟作為經濟體系的根基不可動搖,否則極易導致虛擬經濟的泛濫并造成嚴重后果。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是解決發展問題的催化劑。當代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問題多發的根源并非實體經濟過剩,而是實體經濟結構失衡。要突破現代經濟增長的瓶頸,不能依靠虛擬經濟,而要花更大力氣解決實體經濟中的問題。
2.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是否先進,不僅取決于勞動力和資本的質量和數量,還取決于科研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眾所周知,生產力作用的發揮依賴要素投入,各類生產要素投入的規模、質量和效率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水平。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客觀環境中能夠利用的資源要素總量是基本恒定的,單純以要素投入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經濟體通常很難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除此以外,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要素投入還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邊際效應遞減。以增加資源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通常面臨一個規模效應的臨界點,一旦到達或超過該臨界點,連續的資源要素投入就無法實現等量的經濟增長。二是資源稀缺制約。地球上的自然資源總量是大體固定的,當前人類生產過程中所運用的眾多自然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不論是世界還是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都不可能單純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那么有沒有能讓經濟持續增長而又不過度依賴要素投入的動力呢?著名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他的代表作《經濟發展理論》中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將其界定為創新,還指出國家經濟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而創新驅動是更高級的發展階段。實際上,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了約瑟夫·熊彼特的基本觀點,創新已成為全球主要發達國家保持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國連續多年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3.現代金融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血脈。現代金融業已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現代金融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樞紐。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金融能夠將價值流更高效地導向實物流,同時引導資源要素運動,進而從整體上提高經濟體系的運作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體系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途徑。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與之相應的就是經濟領域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行使的間接化。當政府不再直接干預市場經濟活動,金融就成為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最重要途徑。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能有效彌補市場調節作用的“短板”,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4.人力資源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寶貴資源。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人力資源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最為寶貴的資源。第一,人力資源支配著資源要素的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不僅能夠通過自身結構和素質的改善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能滲透到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如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改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對象等。可以說,資源要素是“被動資本”,人力資源是“主動資本”,后者支配著前者的開發利用,決定著生產全過程的水平。第二,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源泉。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知識經濟化,知識成為經濟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強調要“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就是要加快我國高素質人力資源積累,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支持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更是與產業發展直接相關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經濟體系創造的市場空間、外部環境和時代機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支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助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廣應用現代高新科學技術,以新技術武裝傳統產業生產,提升傳統產業產品的技術含量,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二是推動傳統產業的模式變革,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充分激發傳統產業的潛力和活力。實際上,不論是在傳統產業領域加強高新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還是創新傳統產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都需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支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本質是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深度整合,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協同發展。一般來講,職業院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都擁有較強的技術資源和科研能力。通過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傳統行業企業可以借助高等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進行技術研發和攻關,從而大大提升企業的技術升級效率,為企業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容之一是人才要素在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人才的流動意味著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互通。職業院校通常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而行業企業通常擁有豐富的市場信息資源。通過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能夠促進職業院校智力資源與行業企業信息資源的交會;企業在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指導下,能更科學、高效地進行模式變革與創新,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2.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助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知識技術密集、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領我國產業未來發展的“龍頭”。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這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同時指出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①,肯定了校企合作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過程中的作用。2016年,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各項工作做出了更加全面、具體的部署。《通知》明確指出:“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立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推動相關企業為職業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提供崗位。”“探索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職創業和離崗創業有關政策,引導和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②只有建立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了職業教育與戰略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才能使《通知》真正得到貫徹落實。
3.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助于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發展程度和水平是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16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達到50.5%,服務業已然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在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發展觀念滯后、低端服務占比大、從業者素質普遍偏低等問題在服務業各個領域廣泛存在,制約了服務業的現代化發展。要提升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尤其是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必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動服務業領域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是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4.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助于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廣泛滲透,市場經濟領域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推動了商超、便利店、大賣場等傳統流通方式的變革,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以其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發展壯大。在眾多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中,電子商務的發展尤為突出,網購、快遞、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新事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覆蓋全國范圍。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將互聯網作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③。探索發展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僅是實現經濟增長的現實需求,也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更是推動消費增長的強大引擎。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應用推廣,同樣需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支撐:第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一種充分發揮行業企業育人主體作用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種推動職業教育資源走向市場的社會服務模式。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能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智力優勢、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為企業擁抱“互聯網+”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綜合服務。第二,全國各高職院校廣泛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通過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實現創新創業教學與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的統一,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群體的創新能力,同時帶動和引領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動,進而推動各個產業領域對新業態、新模式的探索。
三、助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路徑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社會性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統一認識、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同推進。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必須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頒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④,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全面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就是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有機融合、互動演進。同時,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契機,加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1.做好“四個融合”,推動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融合”二字,它既指教育與產業的融合,也指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融合、專業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融合。總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是在某一個領域、某幾個方面或者某個層次上的融合,而是一種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的融合,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全面無縫式對接。
要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重點要做好“四個融合”:第一,“園教”融合。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要求,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辦學實際,規劃、設立職業教育綜合性園區,并使之與產業園區相匹配,探索不同行業企業與不同類型職業院校實施聯合辦學的路徑和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并鼓勵開展職業院校之間、職業院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第二,“教產鏈”融合。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發揮職業教育管理職能,改革并完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引導行業組織、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主體聯合成立職業教育集團,走職業教育辦學集團化發展道路,促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科研資源和產業資源的開放共享,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的全面、深度融合。第三,“專產”融合。要根據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要求,面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一批專業群,實現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與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的全方位對接,提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適應性和前瞻性,強化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匹配度。第四,“校企”融合。校企融合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落腳點,也是產教融合的關鍵環節。一方面,職業院校要主動承擔起校企合作的主體責任,積極深化教學改革和辦學模式改革,增強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和社會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明確企業的職業教育主體地位,關注企業自身的發展訴求。與此同時,要建立以市場化辦學為導向的校企長效合作機制,完善校企合作規章制度,促進企業和職業教育深度融合。
2.激活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必須強化學校和企業在融合發展基礎上所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才能以點帶面地引領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第一,要積極整合資源,為校企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產教融合發展的資源整合涉及眾多類型的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資源和師資,因為只有實現了技術資源與師資的整合,其他類型的資源整合才有了依托。首先,在技術資源整合方面,職業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通過技術資源的共享與銜接,推動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協同發展,推動職業院校科研力量與企業技術力量的有效對接。其次,職業院校要與行業企業進行充分的溝通協商,共同建立雙向流動的人事制度。通過校企之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讓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有機會和條件介入企業生產,助力企業技術攻關和運營效率的提高。同時,讓企業技術骨干介入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和日常教學,充實學校的師資力量,充分釋放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第二,要不斷提升產教融合的吸引力,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要確保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長久、穩定、有序進行,必須建立能充分滿足雙方主體自我發展需求的互惠共贏機制。因此,一方面,職業院校要積極主動了解并對接企業的用人需求和服務需求,探討學校與企業進行人才聯合培養、技術合作與服務的可能性,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行業組織和企業要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3.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深化行業參與產教融合。行業組織是市場經營主體自發組織形成的民間性、非盈利性社會團體,在市場經濟體系的各行各業中廣泛存在。行業組織通常擁有協調能力強、掌握行業和市場信息充分、服務范圍廣等比較優勢,是市場經濟領域的重要社會性團體。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已經證明,行業組織的參與能有效提升產教融合的效率和專業性。在我國,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程度一直很低,產教融合也主要圍繞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兩大主體展開,缺乏行業組織的身影。要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必要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深化行業組織的介入。為此,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專門強調要“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分類制定行業指導政策”,“把適宜行業組織承擔的職責交給行業組織”,同時還要求行業組織“履行好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職責”⑤。盡管《決定》明確了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定位,也對行業組織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對于國內行業組織長期“缺席”職業教育辦學這一現狀而言,僅僅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權威的、由行業領導和主管部門構成的行業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管理行業組織與職業院校的合作事宜。各個地區的政府職業教育管理部門也應設立相應的行業組織管理機構,負責建立政府與行業組織之間關于產教融合事務的溝通協調通道,同時搭建產教融合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幫助政府部門和職業院校實時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變化,隨時保持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對話,確保產教融合的平穩有序推進。
4.構架“雙元分層交融”的產教融合模式。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早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但在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可復制的模式,制約了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進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對我國傳統職業教育結構和企業發展模式的突破,是對社會資源的優化和重塑,工作面廣,涉及主體眾多。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參與產教融合不同利益主體的發展訴求,構架“雙元分層交融”的產教融合模式。“雙元”即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兩大主體,職業院校這一單元包括“學生、教師、專業教研室、二級學院”四個層次專業要素,由此形成了教育專業鏈;行業企業這一單元包括“技術骨干、企業部門、企業、行業組織”四個層次產業要素,由此形成了企業產業鏈。“分層”即教育專業鏈與企業產業鏈的分層融通,最終實現“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文化共融”。在具體實踐路徑上,首先,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可以建立產教融合指導工作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各項校企合作事務,同時為各類主體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臺。其次,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可以共建實訓平臺。實訓平臺應由校內的生產任務型實訓基地和校外的頂崗實習基地共同組成,前者用于日常實踐教學和技術研發,后者作為滿足企業個性化用人需求的實訓場所,以此形成校企人才聯合培養的格局。再次,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可以聯合進行項目創新。如職業院校教師主持或者參加與產業發展相關的引導型科研項目,企業派遣相關骨干人員介入,共同進行產業研究;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聯合進行產品開發、技術攻關等企業主導型項目等。最后,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可以開展聯合辦學。職業院校可以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與企業合作簽訂定向的培養協議,單獨招生,組建二級學院,依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定向培養,校企協同發展。
5.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同步規劃。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程度不深,職業教育與產業體系處于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導致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失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與行業企業招工難的局面并存。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要吸取以往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宏觀聯系不緊密的教訓,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同步規劃,從頂層設計上整合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避免產業人才供給再出現“結構性”失衡現象。國家實施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科學研判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結構變化,有針對性地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重點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急需的專業人才。盡管國家已頒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國制造2025》等產業發展政策,但尚未就未來一段時期的產業布局制定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劃,這可能導致部分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盲目無序的問題,再次造成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失衡的局面,因此,國家有必要組織專家學者,對加強產業發展布局與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協同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實現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步規劃,從而建立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第二,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將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實現職業教育、區域產業、城鄉建設的一體化發展。隨著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推進,全國各地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城市新區、高新技術科技園等配套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在這些事關產業與城鎮長遠發展的園區規劃建設中,有必要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的需求,并制定相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劃,重點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實現地方性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同步發展,推動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
[注釋]
①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Z].2010-10-18.
②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7號)[Z].2016-12-19.
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Z].2015-07-04.
④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2017-12-19.
⑤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6-22.
[參考文獻]
[1]郝全洪.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N].學習時報,2017-12-04.
[2]周躍輝.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N].成都日報,2017-07-05.
[3]王淑漲,呂一軍.產教融合市場化背景下的現代高職教育體系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4]劉蓓,汪長明.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系建設的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17(2).
[5]張瑩,周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需求分析與推進建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6]李春鵬.廣西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現狀分析與對策[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