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騰飛
摘 要:高中階段學生心理和初中小學相比較為成熟,而且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高中數學和初中小學相比難度也有所增加,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的改革逐步深入,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興趣已經成為高中數學教學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問題教學法作為新型教學模式受到高中數學教師的普遍青睞。那么,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幾個方面出發,幫助學生解決高中數學學習困難進而攀登數學巔峰。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高中數學;實踐策略
就目前形勢來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積極響應新課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運用問題教學法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比較落后的現狀,通過對高中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引導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充滿熱情,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思考帶來的快樂,進一步讓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一、目前我國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教學現狀
(一)對考核成績過度重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流傳著一句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狀況。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我國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不僅僅教師在課堂環節設計時將“分數”作為重點考慮內容,將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重點教學目標,進而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獨立思維習慣的養成,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學習重點放在考試要考的題目上面,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大量的數學題目,對于數學難題的攻克不夠重視,做題盲目求多并不考慮如何舉一反三,忽視數學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考試成績雖然有所提升但是數學思維邏輯并沒有得到任何實質上的進展,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水平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過于單調,學生缺乏數學學習興趣
不可否認的是就目前數學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對數學題目練習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課堂實際教學中,課本習題和教材內容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往往遵循教授新知、做題講題、大量練習然后考試測驗這種枯燥的教學過程,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應用聯系較少,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而且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題目練習數學測驗成績卻難以提升的結果。高中學生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理解能力受到限制,高中數學教學停留在課本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遠遠不夠的,枯燥的課堂和毫無熱情的學習限制了高中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進行問題設置
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作為所有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的基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應該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運用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對課本教材的興趣,在數學公式字母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通過對數學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聯系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教師在講授新課的時候,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所學內容并對準確把握的同學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做到溫故而知新。從熟悉的知識入手,進而教師提出和本節課學習重點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數學課本,找到問題答案,此時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被激發,通過舊問題引出對新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地加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不等關系與不等式”重點知識,然后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通過有效聯想,帶著問題根據上節課的內容對本節課知識進行初步探索,快速有效的投入到了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中,有了熟悉知識作為引導學生對于新知識并不反感反而覺得妙趣橫生,通過問題教學法促進了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模式是十分有效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對學生對重點把握情況捕捉不準確,小組合作模式可以通過集體智慧的發揮有效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例如在教學《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時,教師利用問題教學法,首先面向全體同學提出問題:“在直角坐標系中如何使用坐標表示銳角三角函數?”然后小組展開熱烈的討論,進而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結果進行表達,每個小組之間的不同意見相互進行補充交流,最終評選出最為符合的答案,這樣讓每個同學都參與了問題結果的討論,提高了班級整體數學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高中數學教學迫切需要改革的現狀,問題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水平,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樂于探索數學未知領域,在問題設置和解答過程中學生獲得認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游刃有余的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使高中學生數學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參考文獻
[1]曲曉春.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6(5):145-147.
[2]張志剛.高中數學問題教學法應用案例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