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艷
[摘 要]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訓練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進行反饋調節的重要措施。高中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的分辨能力和判斷能力,所以,高中數學作業應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教育形勢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以及薄弱環節做出合理的個性化設計和布置,從而發揮作業的應有作用。
[關鍵詞] 高中數學;作者設計;策略
一、高中數學個性化作業有效設計策略和原則
1.注重鞏固性和延伸性
高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 學生的認知能力由初中的經驗性向抽象性轉變。 學生在課堂學到了知識和方法,在作業應用時主要是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簡單的模仿,通過做作業,把課堂所學的知識方法進行再理解,為實現自己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做好基礎。 作業設計的內容首先包含的是對教學知識和方法的鞏固,這類作業有可能是基礎性的作業,作業中的知識結構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結構基本相同,題型與課堂中的例題差不多。 設計的重點要放在對新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上,這種鞏固教學中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作業的題目來源可以是教材和教輔資料上題目的整合,它基礎而典型,但是只鞏固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需要對教學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進行拓展延伸,這是一種思維的訓練,是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這種作業比較靈活,非常好地體現了作業內容的層次和作業題目的坡度,能夠滿足班級學生中不同思維層次的需要,很好地照顧到班級學生的心理。 這種作業對題目進行變式,這樣可以從不同側面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體現數學方法的靈活性,加深學生對課堂傳授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擺脫模仿的學習習慣,克服學生學習上的思維定式;題目可以是對數學知識的橫向拓展、縱向引申或者解題思路的拓展,這些題目形成的作業學生寫起來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也能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對知識應用的能力,從而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智力,作業的內容可以是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法多用形成的相關題目鏈,通過做作業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方法、技能中的同中有異,異中有活。
2.注重合理性和多樣性
高中數學個性化作業有效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學習與作業設計有關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含在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方法論和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等相關書籍中。 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才會發現作業設計是有根據的,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什么樣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作業,什么課型需要什么樣的作業,只有這樣,作業產生的效果才可能預見到;只有這樣,作業出現的形式才具有合理性,才有作業的效果最大化。 作業的合理性要求在作業的設計過程中不能只關注設計的內容,還要關注設計作業的難度、數量。 有關研究表明,數學作業只有在作業數量和難度適宜的情況下,才會發揮作業的最大作用。 這就是說,作業在圍繞數學重點出題時,要做到難度和數量的科學性。 要做到難度與數量的合理,教師需要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循序漸進,精選和整合好題目或問題,不重復,也不存在擠占其他科目作業時間的現象。 作業設計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感知到理解這樣漸進的過程,照顧到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思維上的個體差異。 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空間,讓學生通過質疑、思考等鍛煉和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很好地實現育人的功能。 為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業設計需要擺脫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單一形式,作業的形式要做到靈活一些,新穎一些,激趣一點,通過多種方法,把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技能寓于趣味之中,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面,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使其主動有效地完成作業。
二、作業布置要抓住時機,嚴格要求
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作業時,把握好時間,不能出現快下課,班級學生走動時布置作業這樣的情況,否則學生就有可能聽不清楚作業內容,對作業的要求(作業的格式、時間限制)更是不知道了,這樣就會造成學生不做數學作業,或者問同桌以及前后桌的同學,班級會更亂,影響其他學生學習。 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把當天的作業內容和作業要求(作業的格式、時間限制)告訴學生;也可以通過家校通之類的平臺把作業內容和作業要求(作業的格式、時間限制)通知給學生家長,由家長告訴學生;也可以在下課后,把作業內容和作業要求(作業的格式、時間限制)寫在一張紙上利用班級投影,投射在黑板上,或者班級專門準備一個能夠寫作業內容或要求的黑板,這些辦法都可以把作業布置給學生。 學生寫作業的時間需要一定限制,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盡快完成作業。 作業要求(作業的格式、時間限制)具體,學生在課堂上就會認真聽課,作業完成就會很好,學生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養。 對于每份布置的作業,對于教師來說,作業的內容有較充分的了解;對于學生來說,它值得做。 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興趣,學生知道教師設計這份作業的目的和原因。 作業要求清晰,作業任務具體,班級不同的學生都照顧到了。 作業的數量難度適當。 能夠利用課堂上傳授的技能和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具備完成這份作業的必需的所有的知識,這樣才能算完成作業的布置工作。 要改變學生對作業的觀點,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要比學生完成作業更重要。 而在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之后,教師要放手,給予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同時完善批改、評價和督促機制,促進學生良好的作業品質的養成,并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另外,作業的批改要講究方法,關注效益;作業評價要關注過程,注意方法, 作業訂正也要關注效果,體現歸因,因為作業的訂正是對作業的“歸因”,通過“歸因”,知道自己有哪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或者自己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那么,作業訂正的過程是不是每道題和錯誤的答案都抄到錯題集上呢?筆者認為基礎題可以擦掉在原處訂正,解答題可以在題目邊上空白處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進行重新完整的訂正,免去重復抄寫題目。 如果要在錯題集進行訂正,可以把原題目裁剪,貼在錯題集上,然后在題目的下方重新進行作答。 無論在原作業上訂正還是在錯題集訂正,要有自己對題目的反思,反思中要有知識的反思、解題方法的反思和對題目理解的反思,等等,如果能找一兩個類似的題目,放在一起,更能加強訂正的效果。 不同的訂正方法,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厭煩度。 訂正的時間少,方法得當,學生喜歡訂正作業,學生的厭煩度低,完成的速度快。
參考文獻:
[1]朱承恭.函數章節作業講解策略的有效應用[J].中學生數理化(高考版),2011,09.
[2]朱范錦.利用現代教學理念開展數學作業講解的探析[J].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學研版),2011,05.
[3]黃將能.新課改基準下的高中數學作業有效講解試論[J].中學生數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