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口算教學在計算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口算卻因內容簡單而常常被忽略。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枯燥的訓練代替豐富的思維活動,直接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口算能力低下,以至于到二年級還存在一部分學生用“掰手指”口算的情況。因此,口算教學要得到充分的重視,教學過程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這樣才能有效鍛煉和培養小學生的口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口算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一、 從直觀感知過度到表象運算提高口算的準確性
從運算形式看,小學低年級的口算是從直觀感知過渡到表象的運算。如教學建立9+2的表象:先出示裝有9個皮球的盒子,另外再準備2個皮球,讓學生想一想,“應該怎樣擺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幾個皮球?”很快有學生說:“我從盒子外面的2個皮球中拿1個皮球放進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個皮球,外面還有一個,一共11個。”我表揚了這個同學說得好,并說明這種方法叫做“湊十法”,即看到9就想到9和幾湊成10。這樣,表象建立了,口算的準確性也就有基礎了。
二、抓好說理訓練,掌握口算方法和規律
抓好說理訓練,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課一開始先出示“13-8=?”,問學生“13-8=等于幾呢?”“等于5。”又問:“是怎樣想出來的?”“做減法,想加法。”再鼓勵學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學生說出幾種口算方法后,歸納出不同的退位減法,并要求學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強說理訓練,以提高口算的速度念好“教”字經“教”就是教給學生口算方法和規律。當學生都能熟練基本口算之后,就應轉入拔高訓練,即教給學生口算方法和規律:
1.運用“湊十法”口算:根據式題的特征,應用定律和性質使運算數據“湊整”:加數“湊整”如14+5+6=?啟發學生:幾個數相加,如果有幾個數相加能湊成整十的數,可以調換加數的位置,把幾個數相加;運用減法性質“湊整”如50-13-7=,啟發學生說出思考過程,說出幾種口算方法并通過比較,讓學生總結出: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如果減數的和能湊成整十的數,可以把減數先加后再減,這種口算比較簡便;連乘中因數“湊整”如25×4×4,25與4的積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結果是400。
2.運用“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題目中的某數“拆開”分別與另一個數運算,如25×32,原式變成25×4×8=100×8=800。
三、抓好算理教學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并形成口算能力。基本口算的教學,不在于單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學生理清算理,應重視抓好算理教學,例如教學8+5=13時,要從實際操作入手,讓學生理解:8比10少2,求8與5之和,應把5分成2和3,8與2組成10,10加3得13。并畫出口算8+5=13的思維過程圖。在學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簡縮思維過程,抽象出進位加法的法則:“看大數,分小數,湊成10,再加幾。”最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5+8”怎樣算。這樣,學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四、科學設計訓練方法,鞏固提高口算能力
1.視、聽、算結合訓練。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的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題目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方能算出得數,難度較大。在口算中經常調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口算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心理始終保持著渴求積極狀態。
2.新舊知識對比訓練。
低年級口算雖然不難,但是要使全體學生口算達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很快,但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可以采用新舊知識口算交叉練習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牢固地掌握知識,提高口算能力。課堂上先練習當堂的內容,當學生對新知識基本掌握時,又復習舊知識,從而達到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與促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3.形式多樣化訓練。
(1)搶答口算題。教師提前把口算題寫在卡片上,通過快速的出示卡片,讓學生搶答。搶答練習能提高口算速度,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2)卡片輔助找朋友。每人準備一套20以內數字卡片,課堂上就運用這些卡片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找朋友游戲,每人拿一張,如果前二名學生用卡片出示8+4,看他倆的朋友是誰?
(3)游戲口算。在訓練中常用“幫小動物找家,手拉手找朋友,小小郵遞員”等形式進行口算訓練,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口算速度。
(4)小組口算比賽奪紅旗。這種練習,在培養口算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提高集體榮譽感,訓練時將全班平均分成四組,老師出示準備好的三組算式,每組十道題,每小組出十人參賽,由老師發令同時開始,每組只用一支粉筆,每組第一個人做完第一道,才允許第二個同學接算下一道。哪組又對又快就獎哪組優勝小紅旗。
4.評價機制不可少。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反饋是及時傳遞教學效果的途徑,無論何種競賽或游戲,教師都要精心組織、恰當評價,讓全部同學都積極主動參與,關注每個學生,讓人人都有參與練習的機會,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句鼓勵,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口算能力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作業、數學競賽、口算比賽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對于口算能力掌握較好的同學,要及時表揚、獎勵,對于還有待于進步的同學,要及時給予鼓勵,定期把一些優秀的作業張貼在光榮榜上,使得同學們每天都會在老師的鼓勵和欣賞的氛圍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不同水平的同學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五、注重形式創新,增強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口算技能,提高計算能力,就必須在口算經常化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練習,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他們加強學習訓練的積極性。例如,在新授課前,教師可以用翻版卡片、口算表等訓練學生口算,并讓他們說出有代表性的題目的口算過程;在解答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根據算式的數字特點,分類施教,凡是能口算的地方,就應適時引導學生口算;在鞏固練習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口算練習,如利用“( )=3+1,( )=5-2,( )=6-0”等“動腦筋填空”形式進行口算,強化學習效果。
最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總之,口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經常化,有計劃、有步驟,在時間上要講求速度,在數量上要講究密度,在形式上、內容上要注意靈活新穎。只有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參考》2012年12期.
[2]《教育創新學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