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都知道,對于小學數學課來說,只有上得有趣味,才能吸引小學生。那么,怎樣才能上出有趣味的數學課來呢?這就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達成之。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課堂;教學情境
對于小學數學課來說,什么樣的課堂才有意思,才有意義?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又會渴望教師能給他們呈現怎樣的課堂?對于類似的這些問題,相信,我們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會不自覺地向自己發問,進而也苦苦思索這樣的問題。筆者對此曾經進行過認真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全方位分析,筆者認為,生活化的課堂是他們所期待的。那么,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我們應怎樣去打造這一課堂形態呢?筆者認為,這要從創設情境著手來做起。
一、 吸納生活因素,重組知識架構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雖然生活中常常用到,但是,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卻很少能夠關注到這些內容。這時候,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在仔細研究教材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努力找尋生活中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的一些現象,將兩者有效的對接起來,并做到自然的將其納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這就能夠做到讓生活改變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活的趣味。
教學“有趣的拼搭”這一內容,課前,筆者讓學生分組準備一些學具,通過抽簽的方式來決定所要準備的學習用具。所需準備的學具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形、球若干。對于這些學具的用途,暫且保密,這樣就會表現出一定的神秘感,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上課師生問好后,筆者再說明學生所準備的教學用具的用途——比一比用乒乓托這些用具,看誰走得距離最遠。游戲結束后,再揭示課題。這樣的設計,就是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特征,將生活中他們喜歡的游戲項目引進課堂。這樣的設計,無疑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見,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相關信息,重構教材,做到對相關內容的再組合。
二、 尊重學生個性,強化課堂實踐
生活給我們的一個啟示,這就是無論是學習本領還是經驗,不拿到生活中去檢驗、去驗證,就很難判斷所學的到底會怎樣。而這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知識,也需放在生活當中來進行考量。為此,筆者慣常的做法就是在課堂教學當中,設計相應的生活化活動。而要具體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將抽象的知識生活化,要讓學生感到這就發生在生活中,也就是要讓學生感覺到這些知識是可以“看得見”甚至是“摸得著”的;另一方面就是,這樣的活動更多的是能夠給學生以發現和體驗的活動。
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一內容,筆者就充分考慮到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同學們,你想用何種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請你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試著來算一算。”這樣,學生就在筆者的鼓勵下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等他們所喜歡的方式,開展嘗試性的活動。這樣,學生都能夠獲得各自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各自的學習成果。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選取喜歡的題目來練習,這樣,一方面做到了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調動起他們的學習上的興趣。當然,這種興趣與他們在課外時空的心理感受是相似的、一致的。
三、 認真研判學情,強化體驗練習
一般地,我們教師都非常注重課堂開始和主干部分的教學設計和指導。往往地,對于尾聲部分教學重視不夠。其實,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的。實踐證明,如果我們能把這一部分工作給做好,那就能讓我們的教學更出色、更富有成效。
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1)”這一內容,筆者在鞏固這一環節,主要設計了一個針對性的練習訓練:出示題目后,讓學生讀一讀題目,并針對相關的條件和問題作出整理,然后,引導學生再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進行針對性解答。這樣的設計,就是圍繞假設策略的重點,設計針對性強、層次鮮明的練習,引導他們獲得對假設策略的深刻感悟和體驗。這樣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就得到了不斷的積累。
四、 注重教學反思,拓展教學時空
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將生活引入課堂教學。比如,無論是課前的相關布置,課堂開始環節的導入和揭題,教授新課時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都是圍繞生活化來設計的。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樣一個重要環節,這就是在向課后延展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充分。這樣,事實上就造成了另外一個割裂。雖然,這一環對于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或許產生的影響不大,但是,時間久了,也會造成“一頭重”的弊端。我們都知道,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得相對平衡,這才能夠呈現出一個好的生態來。為此,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要注重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教學“簡單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1)”,在課程總結時,筆者作了引述性設問:“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了什么?應用分數乘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實際問題?你還有其他收獲或體會嗎?請說出來讓我們分享。”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反思,特別是對“這種方法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就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放到生活圈中去的意識。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的認識得以深化,認知結構得以優化。
綜上所述,不管是生活化的課堂,還是情境化的教學活動,都需要我們教師能夠做到合理有效的去設計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胡定榮.“教師專業修行的‘正道”[J].師資建設,2015年第1期第53頁.
[2]雷莉.“淺談草根式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2017年第3期第137頁.
作者簡介:
郭方殷,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鎮黃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