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琪
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應該考慮不同地區學生的基礎、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應具有多元選擇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老師和學生的需要。”淺談如何在教學課堂中加入民間刺繡。
關鍵詞:民間刺繡;小學美術;實踐運用
刺繡是我們中國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這么多年以來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自身獨有的光輝,哪怕是在外交中刺繡也經常被當作禮物,給訪問中國的外國友人作為紀念。而對于學校而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的責任之一。對于學校的學生而言,了解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對于美術課堂而言,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本民族特色不僅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美術課堂應該承擔的責任。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中恰到好處地融入民間刺繡文化,這就需要小學美術教師認真思考和探索實踐。
一、引起興趣,營造共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想要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刺繡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對刺繡產生興趣、共鳴和認同感。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和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尤其是小學生來說,因為小學生容易被感興趣的事物將注意力吸引走,只要教師能在課堂上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就可以提升課堂上的教學效果。以浙美版小學美術為例,在浙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一篇主題講的是悠悠老街,在這篇課題中主要是想讓學生畫下心目中的老街。在平時的課堂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一些老街的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老街圖片,根據圖片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老街。而這里為了在課堂中融入民間刺繡的文化特點,教師要通過互聯網尋找一些在刺繡上的老街圖片,讓學生對比著感受圖片上的老街和刺繡上繡成的老街之間的不同,然后讓學生說說兩者間不同的地方,看學生更喜歡哪種,最后讓學生選擇更喜歡的一種老街風格畫下來。這樣一來,在完成課程要求的同時也向學生介紹了刺繡的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刺繡這一傳統工藝的了解。
二、適當引導,授之以漁
對于小學生而言,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他們都喜歡親自去研究和感受,這個時候學生就更想要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因此,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少講一些理論知識,在課堂上多留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感受和接觸,學生只有自己親身接觸過,才會在腦海中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以浙美版小學美術為例,浙美版小學五年級上冊中第二課講的是傳統門飾。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他們見過的傳統的用來裝飾門的飾品分別有什么,在學生講完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學生所講的都是直接在門上體現的,但是教師可以提出另一種形式的門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展示事先在課前準備的刺繡繡成的門飾,最好可以是實物的展示,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和觀看,直接的感觀可以讓學生有更加直接的感受。同時如果教師有條件,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展示出來的刺繡嘗試著自己來繡,當然要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畢竟需要用到針這樣的物件。因為刺繡也是具有一定的色彩比例的配比和美學上的感覺,所以用模仿刺繡來代替模仿繪畫一樣可以起到美術教學中教給學生美感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傳授民間刺繡的傳統藝術文化知識。
三、感悟藝術,秀出自我
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加入民間刺繡文化,可以使美術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將學生帶入藝術殿堂之中,讓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美。美術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對色彩進行感知,而對于刺繡來說,色彩的搭配和感知是非常重要的。以浙美版小學美術為例,在浙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三課講的是合適的紋樣。教師在講授這一課時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展示幾個刺繡中的紋樣,這些紋樣可以是不同的顏色和樣式的。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授色彩搭配的原則,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己嘗試進行色彩的搭配,繡出學生自己喜歡和想要的樣式。
總而言之,刺繡是我國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不僅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其工藝特點及在傳統社會中傳承的方式、方法和過程都能發展人的感知、記憶、觀察能力,還能培養思維、想象和創造力。民間刺繡藝術鄉土課程的開發為鄉土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通過對民間刺繡藝術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我們希望能使學生從小關心家鄉的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讓他們在生活中去體驗美、創造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教師也在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地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在小學美術教學課程過程中加入民間刺繡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皈依感,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到對美感認知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陳艷莉.民間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教研中的開發與利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6).
[2]尚曉軍.淺議民間刺繡文化進課堂[J].科普童話,2017(1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