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謀遠
摘 要:說起數學,學生映入眼簾的是一串串數字、一個個符號;在腦海中縈繞的是單調繁瑣的計算題,是復雜難解的應用題。加之課堂氣氛缺少激情,沉悶乏味,最終結果是學生討厭課堂,甚至反感。這個場景就是當今數學教學中的一個尷尬瞬間。好的課堂教學需要笑聲。課堂的有趣性能帶來笑聲,有效活躍氣氛;能增加教師的親和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數學教學;故事導入;學習興趣
教師如果能創設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最大限度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數學課堂充滿趣味。在教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堂課時,我和學生們先做了一個猜數游戲。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左手拿著2支粉筆,右手拿著3個兩支,請同學們猜猜老師右手有幾支粉筆?”同學們回答問題非常活躍,蘭××同學說:“3個2支,就是二三得六,所以是6支。”黃××同學說:“3個2支可以用乘法算式2×3=6表示,所以是6支。”我接著問:“3個2支是2支的幾倍?”猜數游戲繼續,我接著問:“講臺上放著7本書,抽屜里放著2個7本,猜一猜抽屜放著幾本書?”劉×同學回答說:“1個7是1×7=7,2個7就是2×7=14,所以是14本書。”陳××同學說:“一個7是7,2個7就是7+7=14,所以是14本書。”我接著提問:“2個7本是7本的幾倍?”我讓學生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我小結引新,并板書課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以游戲為教學創設情境,激活與新知識有關的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活動氛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親切感,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去感悟數學。
素質教育和“以人為本”的理論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情境。在教學“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這一課時,我在上課開始,就向全班同學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3只小貓背著魚簍,拿著漁竿高高興興地到河邊去釣魚。河邊上,景色優美,蝴蝶漫舞,小貓在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捉蝴蝶,一天下來結果怎樣呢?我緊接著出示了教學掛圖,并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圖。學生在津津有味地聽了我的故事后,饒有興趣地認真看圖。我讓學生思索從圖中能得出哪些信息。之后,學生能非常準確地回答我的提問。我接著問:“圖上3只小貓一共釣了多少條魚?可以怎樣列式?”學生在座位上獨立列式并計算出結果:0+0+0=0。我繼續提問:同學們能把這個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嗎?有十幾個同學說出了“0×3=0”這個式子。我讓學生想一想:0×7=,8×0=,并指名學生回答,而且和全體學生共同發現“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結論。三年級學生在上課時無法抵御故事的誘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掛圖。根據圖意提出數學問題,之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析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
數學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設計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計算的例題時,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以下的情境導入:星期天,小明請他的朋友小力、小軍來家里做客。他用一盒蛋糕招待朋友,這盒蛋糕剛好由10塊同樣大小的小塊構成。(出示示意圖)小力吃了蛋糕的十分之三,小軍吃了蛋糕的十分之四。我之后提問:“大家能在圖上表示他們兩人分別吃了多少嗎?在作業紙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涂色。”學生按要求操作,組織交流,并結合示意圖說了分數的意義。我接著提問:“根據這些條件,同學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兩人一共吃了這盒蛋糕的幾分之幾?”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作為教學題材,并且引導學生從這些信息中提出數學問題,明確了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取得成功的樂趣,突出了自身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黃春芳.以興趣為導向激發探究問題[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4):25.
[2]李洪朋.讓數學插上童話的翅膀:利用數學童話故事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4(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