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定
摘 要:中華文化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識字教學就是中國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與起點。通過識字教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學習漢字,既豐富了漢字教學內容,又發展了學生語文素養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傳統文化;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認識常用漢字,學習獨立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字,它包含著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義務教育階段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從而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拉近學生與漢字、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在學習漢字的同時,領悟到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從而開闊視野,發展他們的語文素養。例如“休息”的“休”字,是一個“人”字依靠著一個“木”字,這是因為古代勞動人民勞作之后會坐下樹下乘涼、休息。當學生學習過“休”字的起源之后,再看到這個字,就不再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文字符號,同時腦海里會浮現出人們坐在樹下休息的畫面。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進一步提高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
一、透過漢字,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漢字是表意文字,也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從漢字本身蘊含的文化出發,有計劃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讓學生逐漸了解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并引導學生主動地閱讀材料,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識字的方法。
例如通過與“貝”有關的漢字來了解中國的錢幣文化:貝,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貝形,本義是海貝。但為什么后來從“貝”的字都與錢財有關呢?“貝”即蛤蜊,是生長在印度洋和南海島嶼附近的一種貝殼。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易長久保存,方便攜帶,因數量甚稀,比較珍貴,非常符合貨幣對交易媒介物的物理要求,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貝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貨幣。
二、通過傳統文化,幫助學生理解漢字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學生已知的傳統文化知識,幫助理解漢字,通過絢麗的中國傳統文化反過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彩虹”中的“虹”時,根據漢字的一般構成原則分析,“虹”應和“蟲”或動物有關,但根據現有的常識我們知道“虹”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與色彩有關,與“蟲”或動物都無關系。教學這個字,教師可以從“虹”的偏旁“蟲”切入,在古代,“蟲”不僅是可以表示昆蟲,還包括蛇、龍一樣的動物,由于彩虹總是出現在雨后,古人由于科學不夠發達,未認識到“彩虹”是一種自然現象,認為“虹”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龍,于是在造字時就用了“蟲”做偏旁。
再比如,在第二學段教學中可以借助遠古母系氏族文化,向學生講解“姓”字的構成:遠古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由于女性在社會上受到高度尊敬,處于絕對統治地位,世系由母系向下傳承。這就幫助我們理解“姓”字的組成意義了:從女,表示母系社會氏族群婚制中“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從生,表示因生以為姓,生亦聲。本義是標志家族系統的字。所以,古人也就造出一個從“女”的“姓”字來。
三、引經據典,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可以通過引經據典,巧妙地將識字教學的目標與神話故事結合起來,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參與識字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充分感知到識字的樂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8”,讓學生在讀諺語中學生字。教學“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時,教師借助《嫦娥奔月》這一傳統神話故事,通過播放《嫦娥奔月》動畫片的形式,讓學生重溫生活中聽過的神話故事,從美麗的嫦娥圖像中直觀感受娥眉細細彎彎、月亮圓圓的特點。在故事情境中,通過對比娥眉與彎月,了解“娥眉月”,并適時引導學生整體識記“目上毛,眉”,讓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識字情境。在學習《天地人》時,可以通過“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引導學生了解天地的來歷,學習“天”“地”“人”。
漢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每一個漢字都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鐫刻,不僅是語言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工具,就每一個文字本身而言,還是一種瑰麗文化的寶藏。傳統文化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深厚的認同和歸屬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感。
參考文獻:
[1]白彩虹.傳統文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文教資料,2015(1).
[2]張靈玲.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5(5).
編輯 高 瓊